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同样的问题,孔子根据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性格,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体现了因材施教。在沟通中面对不同的人,也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表达方式。例如针对持支持态度的人,可以采用先观点再事实的表述方式,针对持不支持态度的人,则采取先事实后观点的表述方式。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就像人吃苹果。先观点再事实的表述方式是基于这个人想吃苹果,在这个基础上告诉他苹果的营养价值、口感等信息,最终让他知道吃苹果的益处,强化吃苹果的动力。先事实再观点的表述方式是基于这个人本身没有吃苹果的想法,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分析苹果的营养价值,口感、对身体的好处等信息,引起这个人吃苹果的欲望并乐意吃苹果。两种沟通的方法的最终结果都是让人吃苹果,但是所采取的策略却因人而异。
重视对沟通对象的了解,不仅可以提升沟通质量,实现沟通目标,还可以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反之如果只凭借个人习惯进行沟通,忽略对沟通对象的了解,势必会影响沟通的有效实施,增加目标实现的成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