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大家,小老鼠和大鲸鱼有什么相似之处?
有人说都是活的,有人说都是哺乳动物,可你是否知道,它们一生的心跳次数几乎相同,都大约有15亿次。
不光如此,地球上所有哺乳动物一生的心跳次数大致相当(见图一)。
不一样的是,老鼠出生两三年就死了,陆上的大象能活到75岁,据说俄罗斯海岸的弓头鲸最多可以活到200岁。
用心跳总次数除以生存时间,老鼠的心跳一分钟约为 400~500 次,人类约为 70 次,而大象则只有几十次,跳得越快,走得越早。
为什么同样的心跳次数,会有如此不同的命运?
因为规模。
生物体随着体重的增加,其规模越来越大,寿命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但生物体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学过数学的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物体的形状是固定的,当它按比例扩大时,它所有平面的面积都按照边长的平方扩大,而它们的体积将按照边长的立方扩大。
也就是说当生物体比例增长1个点,它的体积将增加8个点,重量也至少如此。
所以哥斯拉是绝对不会存在,因为地球生物体的骨骼无法支撑那样庞大的尺寸。世界上亿万公司也是如此,乃至美国。
美国这个国家目前已经产生畸变,其边长资本力量及打手军事力量话语权过重,导致整体结构失衡,也就是其体积综合国力越来越不堪重负。
它就像一个高耸的塔吊,手臂强壮,伸得很长,可越强越长,就越容易失去平衡、轰然倒下。
今日读书:杰弗里·韦斯特《规模》。
在这本书里,规模不是一个经济学名称,也不是一个生物学话题,而是一种物理规律,一个被数学限制的定律。
因为规模,人只能活125岁;因为规模,公司灭亡的宿命早已注定(百年老店的出现概率是千万分之四点五);因为规模,城市将获得无限的发展。
当我们从数学这个尺度上接受了人类的命运,也许面对死亡的心态会更平和,也许会把公司的兴衰看得更清晰,也许会学习城市,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用更开放的态度拥抱变化与创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