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修长而挺拔,因此很早就用来比君子,比如《诗经.卫风》的《淇奥》篇:
赡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是以竹子起兴,引出君子。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比君子就更多了。三国曹魏时期有“竹林七贤”,晋朝王羲之写了著名的《兰亭序》,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就更爱竹子,即使租房而住,也要在屋前后种满竹子,说道:何可一日无此君。唐朝人喜欢竹子,更喜欢“清”的部分。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瞑》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王维和孟浩然的竹子,一清如水,无丝毫烟火气,充满着贵足气息。在郑板桥的诗中,竹子的理解却有所不同。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一首题画诗,郑板桥画画,只画四样: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郑板桥这是有中国意象的写意,画的并不是竹子本身,而是竹子的精神-----顽强而潇洒。
诗的前两句体现了竹子的列强。这个竹子,立根是在破碎的岩石之中,它不是水边竹,也不是宅院竹,而是根基贫薄的石头,只能紧紧咬着青山,才能在山岩上存活下去,表现出竹子的执着和顽强。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竹子的潇洒。它把根深深地扎在岩石中,千磨万击都压不垮。在风雨的锤炼中,竹子越发坚韧、有力。竹子是扎根岩石的勇士,也是跟风雨博斗的战士,能在风雨中站稳脚跟、屹立不倒。
苏东坡笔下之竹,也透露着顽强和潇洒: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郑板桥的“任尔东西南北风”和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两个“任”字,不都是咬紧牙关的坚守和怡然自得的潇洒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