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1-3章。从生物学和人类进化角度,阐述童年的重要性,为什么我们要重视童年。详实有趣,也具有大历史观的震撼。
从生理学角度,作者指出,儿童期的混乱(比如同一个问题孩子每次答案都不同,比如随时转移注意力显得很不专注),不是幼稚和非理性,而是因为其丰富的神经元链接——1岁孩子的神经链接是成人的2倍,这对成年后的创造力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儿童的大脑就是更灵活和跳跃的,也意味着儿童的大脑天生就是用来探索的。尽管混乱是童年的主旋律,但它意味着随机,随机就是创造力,类似AI学习。童年期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生理基础,甚至去鼓励和保护这种神经元的发育,是未来创造力和可变性的来源,因为常用的神经连接会灵活高效,跨越更远的距离。这样的孩子就像蒲公英,既能在良好的环境中生存,环境变化了也一样能适应。如果只是特定方向的发展(比如特长)和控制,不用的神经链接会被“修剪”。研究证明,成年人要生长出新方向的神经元链接,要经过强力的专注练习,远较儿童困难。从进化的角度,作者指出,我们也不能忽视童年的重要价值。哺乳动物中,人类的童年最漫长(人类直到十几岁才能生育,黑猩猩10岁就可以),这正是人类整体为了能有更发达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大量能量注入到智力发展中,身体发育也越慢(儿童热量的66%用于大脑),所以人类的童年更漫长。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鸟类中智力最高的乌鸦,也有相对较长的童年期(2年),乌鸦爸妈会给小乌鸦树枝石子儿,让他们在巢附近玩耍。总之这种发达的智力,让每一代人能做的事情能有“质”的进步。一些小创新,带来了人类飞跃式发展,导致物种之间巨大差异。童年越漫长,儿童能在受保护的多样性环境中呆的时间越长(比如更长时间的探索式玩耍、不同人的照顾、更多次的环境迁移、更多的气候变化),儿童适应性就越强(丰富的神经连接),这正是适应未知历史进程的利器——以可变性应对可变性。所以,对孩子的精雕细琢是徒劳的。它企图以过去的经验来适应与未知变化,这样的孩子,当环境稳定时可能表现优秀,当环境剧烈变化,怕是要被淘汰。最后,正是因为童年如此重要,人类才发展出了配偶行为(有爸有妈共同生活),目的是以给孩子以爱为基础的、稳定的童年养育投入(哺乳动物中,只有5%的动物有配偶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