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享单车的思考:伪共享经济背后的真相
2013年之前,我上班骑电车,然后坐地铁;下班后经常去打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交替进行;回到家里,偶尔做一些喜欢的饭菜;接着,看影视剧或者看会儿书,偶尔做些笔记。那会儿,我还没有微信,也没有苹果手机,也不知道今日头条,更别提现在的直播……五年的时间,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各个方面,本来想说的很多,而当我看到路上五颜六色的自行车这种独特风景的时候,不禁陷入了思考,今天就来跟大家谈谈“共享单车”。
仿佛忽然之间,共享单车冒了出来,共享经济也为人津津乐道,在为很多人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在拷问着国人的道德水准,当然,还有城市的管理规则……背后的政府、资本是承认默许还是积极在推动?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共享经济。
1.共享经济。
个人认为,共享经济是陌生人之间相互交换闲置资源而彼此收益的一种模式。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陌生人之间;二、闲置交换;三、彼此获得收益。简单来说,就是人类最初的交易模式。而如今,只不过是利用互联网工具,扩大了交易方式、类型、范围而已。
2.“共享”单车
共享经济有一个显著的特征:轻资产模式。中国的共享单车实际是一种“伪共享”,仅仅是用户和企业之间发生的租赁交易。自行车所有权属于企业,用户相当于购买企业的使用权,而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实际上是重资产模式。所以说,共享单车实际上是一种打着“共享经济”旗帜的“伪共享”,与传统的租赁服务公司本质上是一致的,最大的改变就是互联网工具的接入,实现了用户便捷管理、产品迭代升级等。
3.单车泛滥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单车杀入市场?我认为,表面是市场自由竞争、万众创新热潮的结果,更深一层是资本的驱动,激发了企业对用户的争夺大战(以前我曾经讲过“BAT”的例子,百度代表的是信息,阿里代表的商品,腾讯是社交,从三家的演变就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趋势)。单车行业之所以这么血腥、粗暴,就在于它的商业模式:1.资金门槛低,买几百辆自行车就能参与了;2.技术含量低,高新科技含量低;3.监管缺乏,不需要什么牌照。所以,单车泛滥,乱象丛生,政府当然不会坐视不理,市场也会自动纠正,这就要谈到共享单车的发展。
4.发展前景
其实,仔细一想,满满的套路。首先,收押金,骑车收费;接着,收押金,免费骑;然后,信用担保,免押金,免费骑;再后来,免押金,免费骑,偶尔来些抽奖红包之类的;最后,免押金,免费骑,企业还会给你钱。吃瓜群众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有这等好事?以后,满街的自行车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回到80/90年代呢,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退步?
5.盈利模式
这样的一个单车平台如何盈利呢?“伪共享”单车盈利模式很简单:不外乎租金、押金,以及未来预期的广告收入,当然现在还没形成。根据预测的发展前景,这除了广告收入别地实在无法创造出什么盈利点。我们可以看一下政府的公共单车项目,能盈利吗?一个无法盈利的行业怎么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了?简单来说一句话:钱多了烧的!
6.商业逻辑
摩拜、ofo两大单车领域的创始人曾如是说:“实在不行就当做公益”、“三分之一的车能骑就能赚钱”,纳尼?这是什么逻辑?平台的价值就在于各人都在上面可以找寻到利益点。创始人、投资人、生厂商、工作人员等等,都在这个所谓的“共享”单车上找到了需求点,然而,是否真的产生了利润或价值?很显然,基本没有,可是没有的话可以“创造”呀。很明显,没有价值闭环的商业逻辑是不正常的,然而,这种不正常确实一直在中国流行。
7.资本助推
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无论是曾经的滴滴、uber,还是如今的单车大战,背后都是资本在推波助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元基金。Ofo、摩拜很明显嘛!美元基金来中国,当然不是搞慈善或者看热闹而已,那么他们到底是来干嘛的?据行业人士透露“美元基金的管理人要让投资者满意,必须要投出独角兽,没有也没关系,我们就给它造一个独角兽。退出也很简单,找到接盘人,描述一个好的概念,讲一个感性的故事,造一个大的泡沫,就有流动性了。参与的人多了,大家成了利益共同体,泡沫越大反而越安全。只要泡沫没破灭,一定有傻子来接盘。万一没人接盘也不怕,投出了独角兽”我很惶恐,为什么我想到了房地产?套路,一样的套路,故事还在继续,谁是最后一个接盘者?如果仅仅是钱还好说,更深一层的政治目的呢?
8.逻辑悖论
不合逻辑的商业模式反而成为了一种商业逻辑,是共享单车跑得太偏还是资本的魔力太大?没有创造价值而去缔造泡沫成为经济模式的常态,外国资本拿中国政府的套路去搅浑中国市场,我们认为的发展其实反而是一种倒退,这样一种逻辑悖论透过互联网的工具在不断放大,真正创新及高科技含量的步伐反而被资本放慢。
一家之言,权作参考。我只是一个互联网运营者,在探究与找寻互联网事件背后真相的路上,不断学习用互联网助力美好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