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最近在看《三体》。发现它除了内容新奇,在写作技巧上,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于是选了几例,整理成文。素材来源于小说第一部。
湖面上的冰已融化了,阳光在微波间跳动。
常见的写法是:阳光在水面上闪烁。把“闪烁”改为“跳动”,是将“阳光”拟人化。“阳光闪烁”为陈词滥调,不会激发读者去想象,而“跳动”会让读者大脑呈现出画面。同时,相比于“水面”,“微波”本身隐含动感;“间”代表“空间上的距离”,于是“跳动”自然发生。“阳光在微波间跳动”,整幅画面就跃然于读者眼前。
1、他那颗两天来绷得紧紧的心脏像被放到了柔软的天鹅绒上。
2、对社会刚刚出现的一点希望像烈日下的露水般蒸发了。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比喻必须恰当;为了让比喻更加形象,比喻还得新鲜。而且,喻体若是人类进化早期的事物,更能唤醒读者的感觉。比如1例中,若是把“天鹅绒”换成“沙发”,读者的感觉就会弱掉许多。
1、“她像一颗星星,总是那么遥远,照到我身上的光都是冷的。”丁仪走到窗前看着夜空,像在寻找那颗已逝去的星辰。
2、“听小沙说的吧?”杨母轻轻摆摆手,像拂去面前的一根蛛丝,“过去了,都过去了······”
3、狂喜在会场上蔓延开来,但又不能充分表露,像被压抑的火山。元首知道,让这种脆弱的情绪爆发出来是有害的,于是,他立刻对“火山”泼了盆冷水。
这三个比喻的巧妙之处在于,上文的比喻能和下文的内容形成统一。以2句为例:杨母摆手的动作像拂去面前的蛛丝。而由蛛丝读者就容易想到时间久远、尘封的往事,刚好与下文的回忆保持一致。若是改成“像在驱赶面前的苍蝇”,就落了下乘。
没有人看汪淼一眼,汪淼也没有力量做任何表示,他不由得一手拉住旁边人的衣袖,使自己站稳,但那人将他的手轻轻地拨开了。
在书中,汪淼此时内心非常恐惧。但是作者没有直接写“他很恐惧”,而是用一个动作来表现:“他不由得一手拉住旁边人的衣袖,使自己站稳”,不着一字表现出他的恐惧。大脑喜欢脑补。相比于新手,高明的作者知道要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有两个男孩子冻得最厉害,他们穿得很单薄,却用两件厚棉衣裹着一个什么东西抱在怀里,把棉衣打开来,是一个大瓷盆,里面的酸菜猪肉馅饺子还冒着热气。
这句话的背景是,除夕夜里,基地的其他人都下山了,只留下叶文洁和她肚子里的孩子。之前叶文洁一直无偿给当地小孩讲课,现在这些小孩冒着大兴安岭的寒风,裹着饺子来到叶文洁家里。作者写完上面那句话,后面就没写了。但是读者心里很明白,小孩为什么用棉衣裹着饺子,以及这些饺子是给谁吃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若是作者在后面加一句“原来是给叶文洁送饺子来了”,整个意境就完全被破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