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毛姆说:“人生处处是起点,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深受摩西奶奶影响的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也曾说过:“无论身处何处,年龄几何,只要你想,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为什么大多数人选择如此平淡无奇的生活呢?是因为我们缺乏行动力,总是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还是怕为时已晚,就索性选择止步不前。
如顾城在《避免》中说的:“你说,你不爱种花,因为害怕看见花瓣,一片片的凋落。是的,为了避免一切结束,你避免了所有的开始。”
所以,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太早的放弃。
凭借着往日的认知,总觉得一眼就能看到结局,避免了开始,就能避免看见可能会发生的一切坏结局。
但如果一开始就考虑结局,那毫无意义,人生一定会有结束的一天,但我们还是在努力热烈的活着,重要的不是结局而是过程。
还没开始,谈何结束。种下种子,精心呵护,终有一日它会盛开,但终有一日也会凋零,可是你怎么知道这不是它新的开始。
避免它的凋零,便放弃了将它种下,那么将永远不会知道它在绽放的那一刻有多美。
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社会发展,还是人的发展?
李镇西老师说:从理论上讲,理想的教育目的应该是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但这种理论上的“统一”对某一具体的历史阶段而言,很难绝对实现,或者说从来就没有精确地实现过。
尽管这个话题很大,或者很遥远,更或者根本没有边际,无法去真正实施和了解。但是可以着眼于当下,此刻,做好当下的事情,关注好当下的一切。
如昨晚王丹凤老师分享的《从现在开始定义自己的教育人生》:滋养教育人生的枝叶,打通教育人生的经脉,建立教育人生的根基。
今天在河南教师《2023我在成章书院,等你!23份礼包,送你!》留下自己的肺腑之言:
如果用树来比喻一个人的成长,
2023年,我选择做一棵向上生长的树:
在早起,阅读的世界里安静,
在运动,写作的风景里奔跑,
2023年,我仍然:
持续早起,持续阅读,
持续运动,持续码字。
2023年,在路上:
自我管理,自我成长,
自我精进,自我培养。
下午报名了常生龙老师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目前报名了四个共读,正如郝晓东的早安新网师里说的:“读书,一个人读不可以吗?为何要共读?
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阅读兴趣、认知模式、个体经验等。这些既塑造了自己,成就了自己,但也束缚了自己。正所谓,优点发挥过头就成了缺点。
当我们知道自己有所理解时,又会发现被某种思维方式限制。所以,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来阅读,就难以看到更广阔的未知世界,难以全面看到知识的全貌。
共读一本书,通过每个人的分享,会发现对同样的知识,竟然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理解。特别是那些截然不同的观点,会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引发更丰富深刻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