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通过从六个方面阐述了说服心理学是怎么影响他人的。我就例举出作者提到的六个例子来说明。
第一:回报 - 在接收他人馈赠、帮助、让步等好处之后,我们总是努力回报他人。
书中举了一个列子,作者在路上遇到一个童子军男孩,他向作者推销他们童子军的一次表扬门票,价值5美金,因为作者对此没有兴趣,就拒绝了。男孩表现的很失望,表示如果作者不愿意买门票,能不能买几块巧克力算是资助他们,每块巧克力1美金。作者虽然不喜欢吃巧克力,但还是买了2块。事后发现,自己之所以买巧克力,原因就是对方做出了让步之后(接受了作者不去看表演的要求),根据回报原则,他就有责任也有所表示(买了2块巧克力)。
第二:承诺 - 一旦做出承诺,我们就会迫于个人和他人的压力,做出和承诺一致的行为。
书中的例子是这样,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测试,他们想看看有多少家庭愿意在他们家门口的草皮上树一块非常大的牌子,让大家不要超速。第一次,他们直接跑到一些人家,问是否愿意在他们家门口树牌子,因为牌子很大,大部分都委婉拒绝了。第二次,在要求树牌子前2周,他们先上门做调查,问他们是否支持一项让社区变得更安全的倡议。对于这么一个倡议,大多数人表示支持,也愿意在倡议书上签字(做出了承诺)。两周之后,当研究人员再次上门要求树牌子时,很多人都同意了。
第三:社会认同 - 我们倾向于随大流,根据别人的反应来行动。
书里举了一个非常实用的例子。当发现自己手脚麻木的时候,你也许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继续往前走一段路之后,变得越来越严重,这时候只能靠边坐下。没过多久,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再想求教可能就没机会了。而周围的人,因为信息不对称,不知道你发生了什么事情,再看别人也没什么反应,就觉得可能自己也不需要伸手相助,否则会显得很异类。
出现这种情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这样。发现身体变得越来越麻木时,在还能说话的时候,伸手指向路过的行人,大声说:“你,那个穿蓝颜色夹克衫的人,请你马上打911,我需要帮助”。这时候,那个穿蓝色夹克的行人被赋予了责任,而且也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明确被告知对方需要帮助,也知道下一步行动是什么)。有了这一步之后,即使那个穿夹克衫的人没有行动,其他行人也会出手相助,只要有一个人出手了,其他人也马上行动了,此时社会认同原则就起作用了。
第四:喜欢 - 让别人喜欢上你,会让你变得更有说服力。
书中举了一个汽车销售员的例子。汽车销售员在推销汽车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就是让买家迅速喜欢上自己。他们通常会寻找买家的一些特征,然后尽量和自己匹配。比如,当他们发现对方的车里有高尔夫球杆,就会说自己也很喜欢高尔夫。他们也让买家觉得他们和买家是在一条战线上的,他们会努力为买家向经理“争取”最大的折扣。当买家喜欢上那个销售员之后,销售员的话就会变得更有说服力了。
第五:权威 - 我们遵照权威的话行事,即使“假”权威或者权威完全是错误的。
书里举了一个很荒谬的例子。有个医生给病人开了滴在耳朵里的药水,用来减缓疼痛和感染。但是在处方上,医生用了缩写“place in R ear”,来替代“place in right ear"。在收到这个处方之后,值班护士就把药水滴在了病人的肛门里(Rear是“后面”的意思)。当一个权威说了什么,人们总是相信他们说的,不管是不是有道理。
第六:稀缺 - 制造稀缺性,会让他人失去理智,只想快点占有。
这个列子很有趣。说有个人经常倒手一些很便宜的二手车,他在报纸上做广告,吸引人们来买。当有人打电话想来看车时,他总是把那些人约在同一个时间。第一个来的人总是希望杀杀价,可当他还在杀价的时候,第二个潜在买家来了。这时候,第一个买家就有点坐不住了,当然第二个买家也会受到影响。试想一下,当时如果有5~6个潜在买家同时出现,一起来争夺一辆二手车,议价权利基本就在卖家手里了。为了占有那辆车,买家之间就会发生争夺,最后这辆车一定能卖出一个好价格。
书里提到的六个方面就这么多,在每一点里面,作者还例举了很多例子,让人印象深刻。对于例子背后的理论,作者也做了详细阐述。
北大周其仁教授说,本质上,每一个人做自己的事,核心就是要解决一个别人为什么要搭理你的问题。
如果别人不光搭理你,还能被你说服,这就厉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