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 第五章:两个基本点之天字一号乐团
艺凡:接前文,我现在明白,南蒯为啥不叫效忠而叫上访了。
易中天:你明白没用,要南蒯自己明白,但他到死都没有明白,而魏绛就明白其中的道理。
艺凡:魏绛是哪位神仙?
易中天:晋悼公的大夫,郑国曾经给悼公一批乐队,悼公想分给魏绛一半。结果魏绛没要。
艺凡:为啥没要呢?
易中天:魏绛说,乐舞是用来巩固美德的,因此可以镇抚邦国,同享福禄,怀柔吸引远方之人。这才叫“乐”。
艺凡:乐,为什么能“殿邦国,同福禄,来远人”呢?
易中天:古代的乐和现在的不一样,在古代,乐是艺术化的礼,礼是伦理化的乐。乐是诗歌、音乐和舞蹈的“三位一体”,叫“乐舞”。
艺凡:前文提到,伦理最重要的是秩序与和谐。秩序,就是礼的节奏;和谐,就是礼的韵律。那么音乐呢?
易中天:节奏和韵律。因此,礼治社会,就应该像音乐作品;社会成员,则应该像乐音。乐音有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的不同。社会成员一样,也得有差异。有差异,才多样。多样统一,才和谐。
艺凡:礼,是界定差异的。那么又是怎么界定的呢?
易中天:“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
艺凡:这是什么意思?
易中天:区分华夏与蛮夷,是“内外有别”;区分血亲与姻亲,是“亲疏有差”;区分老者与少者,是“长幼有序”;区分嫡子与庶子,是“贵贱有等”。
艺凡:这个乐又有什么关系呢?
易中天:贵贱是“音高”。亲疏是“音长”。长幼是“音强”。至于内外,或许可以看作“音色”,华夏民族是“黄钟之鸣”,蛮夷戎狄是“瓦釜之音”。如果“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那就不是“亡国”,而是“亡天下”了。
艺凡:亡国,亡天下,这么严重?
易中天:不过在周人看来,他们的天下不会亡,因为像音乐。天子和诸侯是“高音”,大夫和士是“中音”,平民和奴隶是“低音”。也像音乐团体,民族和国族是乐团,氏族和宗族是乐队,天子、诸侯、大夫、士是指挥。
艺凡:那周就成为天下第一乐团了。
易中天:学习音乐,观赏乐舞,更是贵族必修的功课。如果有条件,还应该向全民推广。周人认为,庙堂有音乐,则君臣“和敬”;乡里有音乐,则宗族“和顺”;家中有音乐,则父子“和亲”。
艺凡:这就是礼乐教化,但和以德治国有啥关系呢?
易中天:让我们实地考察一番。且听下回分解,权利与义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