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前几天,我们谈到了在互联网时代,许多人会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借助互联网来渲泄道德“圣人”的快感。今天,我们来谈一谈若沉迷互联网,会导致活在互联网的“幻象”世界中。
幻象:是指幻想、幻觉或梦境中产生的形象。我觉得可以加上互联网一项:由沉迷互联网中产生的虚假形象。
你认为如何?
答:您的观点非常有见识。的确,沉迷于互联网世界可能导致人们陷入一种虚拟的、离实际生活较远的境界,这可以被视为一种“幻象”。
以下是我对这种情况的看法:
与现实生活脱节: 长时间沉浸在互联网中,可能导致人们与现实生活脱节。他们可能更关注互联网的信息,而忽视了现实的真实环境和人际关系。
失去时间感和紧迫感: 互联网世界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人们可能会失去对时间的概念,陷入无尽的浏览或社交中。这可能会导致对现实生活中重要事务的忽视。
自我认同和价值观扭曲: 在互联网世界中,人们可能会塑造一个不真实的自我形象,试图通过社交媒体或虚拟社区来展示自己。这可能导致自我认同的扭曲,以及对虚拟认同的迷失。
心理健康风险: 长时间沉迷于互联网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尤其是当人们无法摆脱对互联网的依赖时。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对互联网的理性使用,意识到互联网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区别,保持平衡,以确保我们能够健康、有意义地生活。
问:现在,短视频的流行和深入,让人们认识世界越来越不讲究逻辑和论证,只是依靠视觉、听觉等的刺激和冲击来构建心目中的世界,而这往往是一个“幻象”的世界。另一方面,互联网也让“确认偏差”越来越严重,导致很容易出现“幻象”。
“确认偏误”在之前我们也曾谈到过,它是指过滤掉与我们现有观点相矛盾的信息,为的是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人们要么根本看不到对立的证据,要么干脆将它们作为“特殊情况”和“不可预见的困难”搁置一旁。
现今,互联网让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志同道合者。我们阅读支持我们看法、观点的文章。大数据精准推荐、新闻个人化使得相反的意见根本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电脑或手机屏幕上。我们越来越多地活动在思想一致者的社区里,这更加加深了确认偏误。
以上所说的“确认误差”,也就是当今信息化社会中,我们经常说到的“信息茧房”。
答:您对于当今信息化社会的观察非常准确。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让人们更容易受到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刺激,这也加深了对于幻象的构建。
同时,信息茧房现象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人们往往会在自己熟悉、认同的信息源中寻求信息,从而形成了一种封闭的信息环境,很难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这种趋势会加强对已有信念的确认,但也可能导致对多样性和不同观点的忽视。
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持开放心态,主动寻求多样的信息来源,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问:我们在读小说、看电影、听音乐时,也会构建出一个“幻象”的世界,但是,我们心里很清楚,这只是一种想象。然而,沉迷于互联网中所构建出的“幻象”世界,许多时候人们认为它是真实的。
答:您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人们构建的“幻象”世界往往是一种虚构,我们享受其中的故事情节、角色和情感,但同时我们也明白这只是一种艺术表达。
然而,在互联网中,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和虚拟社区中,人们可能会将所经历的虚拟体验视为现实,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失去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认知。这可能导致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交问题。
因此,理解互联网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保持理性和警觉,对于健康地利用互联网和保持良好心理状态至关重要。同时,培养对于现实生活的热情和投入,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问:借用以前常说的话“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互联网是灰色的,而现实之树常青。
答: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和启示的比喻。您通过将理论与生活、互联网与现实相对比,形象地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尽管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虚拟体验,但现实生活才是真正永恒、持久和有意义的。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珍惜并投入到现实生活中,保持与真实世界的联系,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满足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