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致“我不知道的一切”

【读书笔记】致“我不知道的一切”

作者: 折叠人物 | 来源:发表于2016-01-17 13:57 被阅读131次

    “我不知道的一切”:

    你好!

    你是我的老友。最近我擅作主张,替你改了名字。过去,我变换着花样呼唤你。这些昵称可分为两类:1,态度坚定的一类,如:“我知道的”“一定的”“显然的”“难道不是的?”。2,态度暧昧的一类,如:“我感觉的”“大约的”“或许的”。它们没有规律地变化使用着,一方面因你复杂广袤,千变万化;一方面因我对此事不甚上心。今天,我决定给你写这封信,以正自己的态度,愿你听我细细道来。


    为你正名一事,缘来已久。可追溯至去年3月,我偶得一本名为《社会性动物》的书籍。第四章标题是【社会认知】——这不就是你?作者阿伦森在“我们如何理解世界”一节中提出一个观点:

    我们人类拥有功能强大而又富有效率的头脑。尽管我们的大脑令人称奇,但它们远远谈不上完美。这种不完美的表现之一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仅仅停留在“知道”很多并不正确的事情上。

    作者认为理性思考的确存在,它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1,思考者能够得到准确的、有用的信息;2,思考者拥有处理生活资料的心理资源。

    我们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以上两个条件。即便出现足够准确的、有用的信息,我们可能没有耐心及能力去理解并运用——出于认知惰性,我们会试图采用复杂问题简化的策略,如使用直觉判断。近日读《这才是心理学》,作者斯坦诺维奇指出有一种情况令人们显得更被动——“鲜活性效应”:

    当面临问题解决或决策情境的时候,人们会从记忆中提取与当前情境有关的信息。因为,人们倾向于利用更容易获得的、能够用来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的信息。

    书中的事例与我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出入,这里不做引用。我试着举几个自己有所体会的例子。“买护肤品”——选择实在太多,但仍存在一些客观标准帮助我们进行决策,如个人肤质、试用报告等。我们在不同的品牌前权衡了半天,最后却容易因为朋友的一句话推荐“啊,我用了这种面膜好舒服呢,补水能力超强!”——改变自己的决定。这也是广告的关键。一个商品广告在电视等媒体上频繁曝光,以其广告背景的真实性、代言人的知名度与形象等若干因素,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清晰鲜明);接着该产品出现在超市商品栏上,人们都免不了起试一试的心思。“鲜活性效应”亦是社会影响的一种体现。

    读毕认知局限这一主题,我多有茅塞顿开之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不仅一直处于“认知吝啬者”的角色(“我感觉的”“大约的”“或许的”),更是不断地为自己辩护,寻找一切理由来证实自己是对的(“我知道的”“一定的”“显然的”“难道不是吗”)。后者中毒更甚。阿伦森在“人类认知的保守性”一节中总结到:

    我们会尽力去保护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去维护我们先前存在的知识、信念、态度和定型。

    我想例举其一进一步阐释。如学生A与学生B犯了同一个错误:考试作弊。A平时学习不认真,成绩比较差;B则学习刻苦,成绩优异。面对这两种学生,我的态度会截然不同。对A会是见怪不怪,或许早在这个行为真正发生前,我就会作此估计“我就知道他会这样做!”——事后聪明偏差;对B则大为惊讶,内心天翻地覆“他也会作弊?怎么可能?无法想象!”——定型。为此我会分外严厉地教育B,办公室的老师们都会为这件事惊讶。事实上,成绩好与是否作弊没有决定性的因果关系。只是我们对人或事形成了既定的态度,就倾向于认为自己已经了解其全貌。一旦人或事情不按我们为其设定的轨迹发展了,如B,就会产生颠覆之感。认知保守性的存在,阻碍了我全面发展地理解这个世界,故步自封,陷入死局。


    近日,通过阅读,我发现自己离你更近了一步,有了新的认识。你拥有一种魔法,在通往你的漫漫长路上,撒下零散的宝石,还有涓涓清泉;奔跑者一路坚持,懈怠时会看到宝石,疲惫时能饮下清泉。我已收藏了几颗宝石,揣于怀中。

    斯坦诺维奇在《这才是心理学》中,提到科学研究三原则:

    1,科学采用系统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2,它以可公开验证的知识为研究对象;

    3,它研究实证可解的问题,并产生可检验的理论。

    其三,“可检验的理论”,意味着科学理论具有可证伪性。作者认为科学的理论,会以一种严谨的表述出现,它不仅会说明哪些事情会发生,也会讲清楚哪种情况会在理论的预测之外——可以被证明是错误的。一旦不会发生的事情的确发生了,该理论便是有问题的,需要修正或者重新寻找一种理论。不管哪种方式,最终我们都会更加接近真理。同时科学知识是公共性的,需经过科学共同体的重复验证和同行评审。如关于地球的认知经历了如下发展:地球是平的——地球是球状的——地球是扁球体。可见科学是在消除错误,是错误越来越小。地球是球体及扁球体这一判断,未必是完全正确的,但它保持了一个消除错误的整体趋向。

    与可证伪的理论相比,有一种“全能理论”——世俗智慧的追求。我曾追过一部美剧《超感神探》,男主角曾是一名通灵师,经常在媒体面前露面,治疗大众,看上去无所不能;在一次节目录制中,他宣称可以帮助警方找到连环杀手Red John,结果遭到Red John的灭门报复。从此他不再通灵,潜藏于加州警局,寻找仇人。他开始为过去的工作作出解释,我不会通灵,我只是善于观察人们的行为,揣度心理。我想他过去的成功,大众的蒙昧无知亦起到很大的作用,人们奢求有一种全能的力量能帮助自己实现目标。同时,通灵一说,不可被证伪——无法证明它是假的。

    可证伪性打破了我所迷信的常识或世俗智慧,引发了我真正的自省。过去乐于争辩,盲目捍卫自己的观点;抑或迷信权威。是因为试图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相信自己的正确即让自己有掌控世界的安全感。但这种安全感是以知识的停滞为代价,阻碍我去更深层次地了解世界。正如作者所说:运用到生活中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真正的危险是人类有一种固有的倾向,即避免让其信念暴露在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情境之中。

    事实上,“你”——(宇宙也好,自身也好)不会符合我的预期。这也是生命美妙之处。

    每个人在训练自己的推理能力时都要学会这一点,当他回顾过去时会说“这个问题我当时没想明白”。生活中的人们也需要这种能力,即脸不红心不跳地说:“我当时搞错了。”而科学能让认错每时每刻发生……这与人们没完没了地去寻找一些合理化说法来为自己先前的错误辩解的做法完全不同。(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

    此次我想说:我当时搞错了。现为你更名——“我不知道的一切”,请接受我有限但虔诚的忏悔,及无限的攻克!往后的每一篇读书笔记,第一时间送给你!祝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致“我不知道的一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zxk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