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宁愿辛苦点也要带孩子出去”留守儿童的滋味,是不愿孩子再尝了

“宁愿辛苦点也要带孩子出去”留守儿童的滋味,是不愿孩子再尝了

作者: 弥小木 | 来源:发表于2023-02-10 14:54 被阅读0次

    文|弥小木

    看到一个问题,说曾经是留守儿童的孩子,成为了年轻一代务工者,宁愿自己辛苦一点,也要带孩子出去,如何看待他们的判断与选择?

    作为曾经的一名留守儿童,表示深深的理解。

    理解留下孩子的无奈,也理解哪怕自己辛苦一点,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的做法。

    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大多数父母都是希望,能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的。曾经尝过“留守儿童”滋味的我们,但凡有选择,都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再体会一次。

    作为曾经的一名留守儿童,太了解能收获什么。比如我,最大的收获是,一颗带着倔强与敏感,同时又孤独的心,当然还有从小练就的独立能力

    留守儿童,好一点的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这样还能固定一些。像我小时候算是少数,因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去世得早,能去的是叔伯阿姨们的家。

    那些年,学会了一个人消化所有的害怕与迷茫。

    幼儿园时,有一段时间,是在亲戚家。摔跤破皮是不会哭的,但会在夜晚,因为害怕黑暗,而默默流眼泪。黑夜中,睁眼胡思乱想的那个场景,现在依然印象深刻。

    小学时,同样是怕黑,夜里不敢一个人上厕所。也不愿意叫醒一起睡觉的表姐,怕打扰她。憋尿的功力,怕是那时候练出来的。

    初中,青春期。家长会,没有人参加。因为成绩好,老师从不说什么。老师对我的评价,是从同学妈妈的口中得知。唯一的一次家访,是在亲戚家,我独自接待的班主任。

    第一次来例假,自己去买卫生巾,洗裤子。这些基本的操作知识,来自于身边小伙伴们。她们来得早,平时听得多,也就会了。

    出校门口,遇见莫名其妙的人,吓得狂奔。但在进门的那一刻,却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谁也没提起过。

    高中,住宿。大学,离家自然是更远了。

    《让爱回家》这本书里,把留守的孩子分成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阶段。如此一看,我的留守儿童经历,很完整。

    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自己学会了独自消化所有的害怕与迷茫。

    无法忍受的内心距离感

    不得不承认,留守儿童的经历,会与父母之间,产生距离感。这种距离感,是长大成人的我们,不能忍受的。

    记得小学暑假,爸爸妈妈来接我时。我就那样愣愣地站在楼梯口,静静地看着,什么话都没说。妈妈很惊讶,我为什么不叫她。

    初中他们到校门口与我告别时,我的云淡风轻。在他们看来是不在乎,其实不是。每一次短暂的相聚之后,就是分开。反反复复,反反复复,原本就内敛的人,是不会再把多余的情绪表达出来。慢慢地,亲子之间的联结就淡了。

    等到再次向父母打开心扉,能畅快聊天,已经是大学毕业后。

    亲子关系之间,心理上的距离感,很磨人。只要可以选择,我们一定会把孩子留在身边。

    内心的情感需求

    因为住过的亲戚足够多,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看人脸色。能从别人的语言与表情里,读到最多的情绪。这样的情绪接收,对于孩子来说,是种很大的困扰。

    困扰的时间久了,总要有情绪的宣泄口,还好,那时候的我,选择了阅读与写日记。那一摞摞的杂志、书籍,陪伴了整个青春期。10本日记本,记录了所有的青春期困惑。

    内心的情感需求,多年后,才慢慢填满。而填满的那个人,是自己。也许,这也是我这么爱读心理学书籍的原因。因为读这些书,能滋养内心。

    而那些没找对情绪宣泄口的孩子,误入歧途的也不在少数。

    写在结尾的话

    写下上面的这些文字,眼眶居然有点湿。如果可以穿越,很想回到过去,抱抱那时候的自己,陪着她,告诉她:别怕,我在。

    我懂他们的“想要改变”。

    我是弥小木,一位真诚的阅读分享者,欢迎关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宁愿辛苦点也要带孩子出去”留守儿童的滋味,是不愿孩子再尝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zyk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