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当到了年底,总是格外地让人焦虑。
前段时间朋友又在微信群里转发了一条:90后的标配人生,你做到了哪点?
粗略地一扫而过,又是针对90后的那几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车子、房子、月薪、婚姻、恋爱......
文章给你算了一笔账,22岁大学毕业,平均工资5000,每个月生活费2000,房租1500,不抽烟不喝酒,满打满算一个月能存1500,一年存18000。
假设每年工资增幅20%,公司不倒物价不涨,6年你能存32万多,这时你28岁了,该结婚了,以二线城市为例,100平的房子首付平均需要35万落地。
装修怎么也要20万吧,第一辆车也要30来万,这么算来你辛苦6年的工资也只够买一辆车的,哦,还忘了算彩礼、奶粉钱、车贷房贷......
算来算去,总是让人有些窒息的感觉。
像梁漱溟先生说的:年轻人的焦虑,在于把欲望当作志气。
02
我已经毕业三年,兜兜转转换了好几份工作,最后终于在文案策划这份工作上面安定了下来。
我是不太焦虑,但母亲为我仅有5000多元的工资着急坏了。
眼看过了年我就是25岁的“大龄”单身男性,在深圳这块寸土寸金的地方,工资只有5000来块,往后要怎么讨到老婆,要怎么养活一家人。
按母亲的说法,我选择了一份没有“钱途”的工作,远远未达到“标准”水平。
什么才算标配人生,母亲的理解,就是至少不比同龄人差。
不幸的是,我身边的同龄人有点优秀,这就导致了我的生活看起来比较差劲。
我表哥初中毕业进了比亚迪,靠着比较灵活的脑瓜子,五六年后混上了经理,负责了一块业务,年薪轻松达到7、80万。
小堂哥大我4个月,早我一年毕业,在老家开了一家水果店,虽然辛苦,但每个月也有三万多的利润。
我堂哥表哥们,有的开了十多年的网店,有的是个资深程序员,有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反正他们过得都很好。
母亲的意思很明白,打工挣不来多少钱,她可以给我筹个三四十万,让我像那个小堂哥一样做个小本生意。
但我和母亲无数次解释过:他们是他们,我是我,我知道自己的性子比较惫懒,真的不适合做生意,我拿了钱去做生意,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白白把钱搭进去。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别人的生活再好,那也是别人的,未必就适合你。
03
实际上,人生根本没有所谓的标配。
见过不少的采访,现在的人好像已经把月薪过万,买房买车看做是一件极其普通的“标准”。
你结婚肯定要买房买车啊;你工作五六年,肯定要有个四五十万的存款啊;快到三十而立的年纪,月薪过万不很正常吗?
正常吗?月薪过万怎么可能会是普通人标配!
据腾讯理财通发布的《2019国人工资报告》显示,中国有近八成的人工作十年月薪不过万!
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年纪,我们好像总逃不过要与优秀的同龄人拿来比较。
小时候的我们被家长用“别人家的孩子”来鞭策自己。
长大后,家长的督促消失了,你却用“别人的生活”来让自己变得焦虑。
而且我总是在想,平凡的就一定一直是平凡吗?人生难道会就此定格了吗?
大概是不会的,像我这两年来虽然工资只有四五千的水平,但好歹充裕的空闲时间让我写下了二三十万字的文章,又怎么能说这是个非常平凡的成绩呢。
像我了解自己性格缺陷一样,我也能明白写字大概是我唯一比较不平凡的特性了。
倘若我真的和大多人一样去追寻赚钱、买房买车、做生意,追寻“标配的人生”,那么我真的连自己一丁点的特性都找不到了。
标配的人生说到底就是个伪命题,我们出生环境不同,成长环境不同,面对地人、经历地事都有很大差别,那么又何来统一标配的说法。
04
记得曾仕强教授关于“慎独”的解释:
每个人生下来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每个人都是不同于别人的人,我们应该不受外界的影响而去保持自己的个性。
说到底,我们要和别人有点不同。
每个人生下来都有自己的理想与前途,如果被千篇一律的“标配”所禁锢,那么你还怎么去品尝人生的滋味。
最后用东野圭吾的一句话当作收尾:
你的任务,就是珍惜你自己的人生,还要比之前更加珍惜。
始终告诉自己:我就是无可替代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