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
均贫富的结果是大家都变成穷光蛋

均贫富的结果是大家都变成穷光蛋

作者: 打折的杨过 | 来源:发表于2018-08-17 22:50 被阅读447次

1

我小的时候,农村还是大集体的模式。生产队里敲钟,社员集合,队长分配活计,社员一同劳作,一起休息。生产队分东西,不分男女老幼,每人一份。

记得有一次,分带皮的玉米棒子。等挨家挨户分完了,玉米棒子、杂草和土,剩了总共有7斤,和最初生产队会计预估计9斤,误差只有2斤。

现在回想起来,这其实只是很简单的算术乘法题,技术含量并不高。但是在当时,这事在村里引起了轰动,几千斤的东西,一两百家人分,最后居然误差只有那么一点点,大家都觉得,自己生产队会计太神了。

20世纪70年代,农村的生活枯燥单调,鸡毛蒜皮。印象里最深的,是普遍的、极度的贫穷。一年到头,几乎家家都吃玉米面窝头。整个冬天,都是熬白菜和玉米粥。如果能吃上一顿饺子、一顿肉,真的就是过年了。

小学毕业前后,生活开始好了起来,基本上天天都能吃上白面馒头。有一段时间,我有点担心,照这个样子吃下去,白面会不会都吃光了呀?

那时候,我们在学校课堂作文的最后一段,差不多都是以“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做结尾。我居然从来没有把这一句和自己生活的变化联系到一起。

2

吴军在《谷歌方法论》里,讲了一个故事:

在美国的一所商学院里,课堂讨论社会公平时,大部分同学都主张平均社会的财富。

教授没有做任何评论,只是说,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每个学生的成绩和大家的平均成绩相同,这样大家就没有了压力,而且也不会不及格。

第一次考试,同学们得到了B+的平均成绩,皆大欢喜。

不过,那些平时努力学习的同学就想,即使我努力学习,也不会得到更好的成绩,从此就放松了。那些本来不及格的同学呢?他们想,反正有成绩好的同学顶着,自己也能混个及格,索性连课都不去上了。

结果第二次考试,大家的平均成绩变成了B-。第三次更差,成了C。这时有一些学生就找到教授,说不能再这样了,否则大家都要不及格了。

教授讲,平均分配社会财富的结果就是这样,虽然一些人在短期内得到了好处,但是很快这点好处吃完之后,就是普遍的贫困化。

3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北宋时,王小波、李顺在四川发动农民起义,说:老子最痛恨贫富不均了,现在我来均分一下。

假设,我们不质疑王、李均贫富的动机、策略、社会成本,均分之后呢?每个人都得到了他们期待的公平,重新站在了公平的起跑线上,他们还要生活过日子。不用多久,因为勤劳节俭程度、智力水平、运气、身体,甚至仅仅因为细小的生活习惯,差距又将拉开,这时候怎么办,再来均一次?

人类的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了一个判断——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是由善良的意愿铺就的。

——理论不能违背常识。

总有一些智者,背负悲天悯人的情怀,针对社会的丑恶、残暴、贪婪和不公,进行深刻的思考,提供自己的解决方案,构筑起宏大、精致的理论体系。

然后,道德的纯洁、理想的崇高、理论的深邃,都不足弥补常识欠缺带来的漏洞。比如,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自私的,这是一个常识。如果忽略这样一个常识,那么,无论理论多么宏大,逻辑如何自洽,片段如何有可取之处,它的根基都很难说是牢靠的。

——当理论成为信仰。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先哲说的没错,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信仰,变成制度、政策,变成创造性的或者破坏性的力量,至于是福祉还是灾难,恐怕就不一定是理论最初的创造者所能左右,所能预见,所愿看到的了。

(吴军《谷歌方法论》笔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均贫富的结果是大家都变成穷光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acx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