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院:教育科学学院 班级:20教育大类文2班 姓名:刘忠菡
《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有这样一句话:“到了我们这个阶段,已经很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喜欢就尽情享受,讨厌就一点不做。”有时候,独处反倒是一种享受。
很喜欢周国平的一段话,让我感触很深。“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意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即使曾有人踏足过,也很难留下他的足迹,因为不是自己觉得他乏味,就是他觉得自己无趣。单独的个人其实也可以安然生存在社会里,不像群体性动物那样,离开了集体就很容易落入天敌的虎口。每当接触到一个新环境时,我们都曾拼死拼活,用尽各种办法,想尽快融入到里面,哪怕舍弃掉自己宝贵的时间或者爱好。在大学里,有时候挖空心思地融进不适合自己的圈子,最后自己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只会徒劳无益。
我很喜欢这样一种说法:低质量的社交,还不如高质量的独处。所以在大学里,我学会了习惯独处,越早越好。
美国哲学家梭罗,曾经远离尘嚣、只身一人在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两年时间,梭罗自耕自食、自始至终都独自一人。他的独处,是一种有能力的独处,他的独处,是因为没有找到能够与他作伴的人。我的独处,也许就是在这大学的环境下所形成的吧。刚上大学的我,原本以为会有一个温馨且美好的寝室环境,一开始,是这样子的没错,大家互相之间,都有些拘束,有些言语与举止碍于关系不熟,并没有太多的表现出来。但是,一个寝室的就要“整整齐齐”嘛,所以,我也可以和室友们一起去食堂,一起上下课。可是,从什么时候起,这一切,开始改变了呢?我也不太清楚。我开始变成了一个人,我也习惯了戴上耳机,隔离外界的声音。我渐渐明白,没人会刻意在乎你的存在,也没人会关心你的状态。多数人只会成为自己的泛泛之交,不必拿自己的热脸去贴别人的冷屁股。习惯自己一个人生活,才是你向世界展现的最漂亮的姿态。我正在慢慢成为自己喜欢的那个自己,在等着那个能够与我作伴的人。
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很喜欢独处。他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跑步也好,写文章也罢,都不感到无聊。和与人一起做事相比,他更喜欢一个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全神贯注地听音乐。他的独处,促使他文章的增长。如今的我,虽然还做不到很久不与别人交谈,但是我能够一个人安静听课,一个人泡图书馆学习,戴上耳机享受一个人的世界,其实也不是那么一件难事。有时感觉,自己一人独处,能创造一个自己的空间,在创造中提升自己,到达一种宁静与充实。选择享受独处,在宁静的岁月里,耐住寂寞,捂住自己的耳朵,躲避别人的狂欢,然后好好修炼自己。一个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会有闲心静下来思考自己的人生,才有一腔热情去把自己变得比别人更加优秀。只有把自己变得优秀了,才会有好的人脉,因为优秀的自己本就会成为人脉。荣格把个人比作从潜意识的海面上突起的孤岛,告诉我们人只要发展出自我,就不得不面对独处。也正如叔本华所言: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独处是单身者的基本修养。独处的时间也是用来学习、成长最好的资源。我要学会独处,享受着独处为我带来的成长。
总之,我希望自己能够独处,因为我懂得,有能力独处意味着获得了个人的自由。不善于和人交往而被迫选择孤立,或者无法忍受独处而不得不找个人陪,这都是不自由的表现。后一种不自由或许意味着一个人还处在共生的阶段,而没有到达独立的水平。在独处之余,如果你碰巧还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交流的同事,经常沟通的家人,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长。
独处是孤军奋战无所依。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学习,一个人上课。没有人明白你,没有人关心你。但是你知道,我可以。没有关系,我可以。不用了,我可以。
独处并优雅的中心就是,骄傲和能力。别人都结伴成双的时候,不心酸,不自艾。想到自己一个人就可以,自信爆棚,成就爆棚,那表示最终的胜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