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
曲中无别意,併是为相思。
诗说:
说相思,道相思,闲情偶至是相思,无情独有思。
恨柳丝,折柳丝,霸凌章台共一丝,此情难系丝。
注:
诗为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所作,题归古乐府《横吹曲》(至于什么叫横吹曲,蓬歌也不懂,音乐系的朋友还请多多指教)。《折杨柳》多言惜别辞行,有伤苦言凄之调。如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杨巨源的“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等等。
这首诗的内容写得浅显明白,就是作者闲得无聊出去散散步,看到茂盛的杨柳,又听到凄清的箫声和呜咽的画角声,一时间触动了情怀。很直白的一首诗,可圈点的地方不多。之所以选择这首诗来评说,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一,不管有意还是无意,诗中间两联的对仗,已初具近体律诗的形式。不同于陶谢诸公的对偶,作为宫体诗的主要推手和代表人之一,简文帝的诗作在当时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说是承前启后也不为过。因为讲完永明体,说过宫体诗,就是隋唐的近体诗了。
宫体诗,顾名思义,就是描写皇宫深院大宅生活的一类诗,多绮靡轻艳而不系于情,或说是冷漠薄情。清人沈德潜如是评说:诗至萧梁,君臣上下惟以艳情为娱,失温柔敦厚之旨。从《折杨柳》这首诗里,我们也可看到,作者全程是以一种过客的心态去写自然景物,以及他所谓的“相思”。因为那不是他的相思,而是吹箫人的相思,是吹画角人的愁思,他只是恰好经过,顺带写下,聊表文人的多愁善感而已。诗里的意象,更是风花鸟柳箫与寓意近乎对立的画角声并立,将闲情与号角军情并列,明显的青菜咸鱼一筐装,也是亡国之兆。
至于永明体,前边说过,就是以谢朓、沈约及梁武帝萧衍等竟陵八友为主推动的一种讲究四声八病的诗(主要针对五言)。这些可以说都是近体格律的滥觞。
二,“风轻花落迟”这一句,可谓妙手偶得之。清风柔柔地吹,树上的花儿轻飘飘地旋舞着下落。但风儿却偏多情,老是吹着它、承托着它,让它落得慢些、再慢些。不知是担心它摔着疼,还是怜惜它跌落枝头,终将被践踏零落成泥碾作尘,因此才竭力让它落得慢些。当然,作者是以一种闲情去写的,并未带着爱意,所以这只是蓬歌的想法。宫体诗的作者,大多是帝皇贵胄,如陈后主、唐太宗等等,这些帝王拥有得太多了,习以为常了,哪里会有这些细腻的情思?
闲话就不多说了,摘录几首诗词佐读:
折杨柳·萧绎
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
注:元帝和文帝两兄弟,诗作都是一般的起了个头。清人沈德潜感叹这首诗:竟是五言近体矣!古诗之亡,亡于齐梁之间。这首诗同样写相思愁绪,不似文帝闲情疏离,更贴近唐人折杨柳曲情了。
折杨柳·唐·杨炯
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
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
注:边地苦寒,征人去不还。相思别泪损红颜,望断流星明月关。藁砧何处?寄语声难传。自去门前景几换,而今杨柳又堪攀。
折杨柳·唐·张九龄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迟景那能久,芳菲不及新。更愁征戍客,容鬓老边尘。
注:“迟景那能久,芳菲不及新”一句,说出多少戍卒边人心中酸楚。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归时两鬓白,羹饭遗阿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