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的确确,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为孩子的上学读书奔波着,焦虑着,煎熬着,心疼着,当然也盼望着。
在孩子上小学之前,不少家长就开始为择校努力了,说拼到焦头烂额也不为过。有条件的家长会在市里最好的小学附近买学区房,让孩子不能输在起点上。而后各种校外补习班、兴趣班、奥数班等应有尽有,只要孩子有时间,家长们都不会吝啬腰包。即使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有足够优越的家庭条件,但只要对自己孩子的前途有利,那么多少钱也是愿意花的,孩子就是明天嘛。
谁也不闲着,那个叫“资本”的野兽很快便凭借其固有的超乎寻常的敏感嗅觉迅速捕捉到商机,其抓住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态,在学区房和校外补习上下手伸利爪。而后我们就看到了越炒越高的学区房,一小时数百元的补课费。这已经和教育本身的目的背道而驰,教育的本质就是育才,而不是敛财。如果谁的家庭更有钱,这家的孩子就更能考上好大学,这已经不属于教育了,而是资本的博弈。当然,此情形描述的实际只是少数人,因为大部分人,大部分家长是没那个经济实力的。
弊病的那一方面肯定是有,可是,实现梦想的那一面不是更大些嘛。即便最终没有成功,没有达到既定的,设想的,期望的那个结果,作为家长的你我也认。毕竟成功最可能的实现途经还得靠内因,而非外在,读书就学尤其如此。
人人皆知一个人从恋爱到结婚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即便几十年前尚在贫困中的家庭里普通的孩子到了妙龄也要选来选去;当然,你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家选择的过程;故而彼此都是兜兜转转,来来去去 ,来来回回,反反复复。而手实际上,你我整个的漫长的人生有何尝不如此,不是到农贸市场的菜摊上买几根葱几咕嘟蒜也得挑拣一下嘛。
那孩子就学之事为啥就不能选择呢?这里也有一所学校,那里也一所学校,家长选此而弃彼,彼处更好些,故而宁愿多花钱也心甘,那不很理智也很正常的一件事嘛。众所周知“孟母三迁”的故事,实际就是个择校的典型实例。没有当初孟母的“三迁”,你说会有“亚圣”孟子吗?
记得幼时上学,最近的一条路上有只恶狗,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孩子没办法只能绕路。很简单,最理想的解决办法让那只狗离开对不。假如校长说,不行,必须走最近的那条路。你说这是什么逻辑?
也就是说,如果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选择了弃近就远,那最应该的着手点便是把那所“差校”给打造为好校,而非其它。
那废掉学区房,实行教师轮岗就拉平学校的优劣吗?
怕是没那么简单。
(先凑合写这里吧,实际很想写写此题目。只被“咔嚓”怕了,故而只能这么肤肤浅浅来几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