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星录:每日书摘与感悟-《心智觉醒》

摘星录:每日书摘与感悟-《心智觉醒》

作者: 尘若渝 | 来源:发表于2024-07-21 17:17 被阅读0次

    1.我说的“没有”,指的是这些事情依旧在发生着,但我对它们的理解方式、想法、情绪反应,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选择和决策却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于是我的状态也就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而这一转变的根源,就在于心智模式的升维。

    2.什么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就像是我们内在的“信息处理器”,它会对我们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虽然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世界,但我们每个人对这个世界都有不同的理解,这种从外在客观世界到个人主观理解的加工过程及结果,取决于我们自己独特的心智模式。而最终,它又会以不一样的念头想法、情绪感知,以及行为和决策表现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关系中,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人生走向和生命质量。

    3.你的负面情绪也正是你的深层需求。

    4.人性的特点就是短期内自我保存的倾向,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确保自己在短期内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倾向。这个倾向,可以说是每一个人的“出厂设置”,而我们的所有行为都会围绕这个“设置”不断展开。

    5.尽力保证短期内的生存和繁衍,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出厂设置”。而这种出厂设置与其他因素一起,就形成了对人们非常重要的四个影响。第一个影响:让我们厌恶风险,追求确定性。第二个影响:追求物质和财富。第三个影响:在意他人的看法,害怕被孤立,追求合群。第四个影响:与他人比较、竞争,追求成功。

    6.在“自我保存”的人性特点之外,还普遍存在着另一种非常强烈的人性特点,那就是活出自己的天赋、价值、潜力和意义的强烈倾向。

    7.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组互相冲突的力量,这组力量中的一股力量出于恐惧而追求安全与防御,倾向于退行,执着于过去,害怕脱离与母亲的子宫和乳房的原始联系,害怕尝试和冒险,害怕危及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害怕独立、自由、分离;另一股力量则驱使着个体走向完整的、独特的自我,推动其所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使其在接纳自身最深层的、真实的、无意识的自我的同时,自信地面对外在世界。马斯洛认为,这组防御性力量与成长性力量的持续冲突和基本困境,正是植根于人类最深层的本性,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会永远存在。

    8.“自我保存”的人性特点,是一种倾向和本能,“自我实现”的人性特点,也是一种倾向和本能,它们都是我们作为人而具有的不得不如此的倾向和本能。而后者不仅是人的倾向和本能,同时也是人与其他生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对“自我保存”的满足,能够带来解脱和放松;对“自我实现”的满足,则能让我们的内心获得更为深刻的幸福、平静、富足。

    9.如果你发现在你心中始终有挥之不去的困惑,比如“难道我就这样过一生?”“我好难受啊”“这样的生活真没意思啊”,或是持续不断的内心冲突、强烈的精神内耗,甚至是时而感到的痛苦——那种感觉自己被束缚、被限制、被压抑的痛苦,可能就意味着你“自我实现”的倾向和冲动正在变得越来越强烈。通常来说,在两种人性本能中,“自我保存”倾向往往占据上风。

    10.保留对正常需求的满足,同时对超过正常需求的欲望保持警觉。

    11.按照亲身体会,我们感受到的痛苦大抵是这三类:第一类是身体上难以消除的疼痛或不适;第二类是由身体上难以消除的疼痛或不适所引发的心灵和精神上的痛苦;第三类是因为遭遇外在冲突、分离、得不到、背叛、损失、失败、被批评、被恶意攻击、内在冲突与纠结、迷茫、嫉妒等产生的心灵和精神上的痛苦。

    12.刷视频、打游戏、喝酒,做这些事的确能帮我们远离现实中的问题或痛苦,当沉溺在这些事情中时,我们的意识会被弱化,这样一来,我们心灵和精神上的痛苦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13.臣服并非意味着我们不再做任何改变,它说的是我们的心境。在心境上,我们要有全然接纳和顺应的状态。但在行动上我们依然可以积极地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臣服不是“躺平”,它和解决问题的行动并不矛盾。“痛苦不可避免,但折磨大可不必。”当我们选择了臣服,痛苦可能依然还在,但折磨却会消逝得无影无踪。

    14.诗人济慈说:“生活是一条修炼灵魂的山谷。世界如此需要痛苦和麻烦,来练就一份智慧,将之锻造为灵魂。世间即一所学校,人心在其间用上千种不同的方式体会受伤。”

    15.在这里,我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完成转化的非常简单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向自己提问:“如果这份痛苦是上天给我的礼物,它是个怎样的礼物呢?”

    16.那些持续困扰我们的问题和痛苦,就像打开我们内在潜能的钥匙,它们的出现意味着我们还存在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还有需要提升的地方,如果选择逃避,这些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相反,一旦直面它们,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就等于开启了提升内在潜能的旅程。最终,在把这些问题和痛苦解决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调动内在潜能,实现一次次的自我超越,得到与这些痛苦相应的礼物。

    17.如果在看待世界、看待事物时,不做好坏之分,不设二元对立,是不是就意味着不再有痛苦和快乐的分别了?

    18.当我尝试不再给它们贴任何标签,并把它们都当作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把这个过程当作生命中一段再正常不过的旅程,我发现,自己精神上的痛苦消失了,身体上的痛苦也减弱了。

    19.把它们都当成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旅行和体验,区别只是风景不同而已,那么,我们的心灵就会进入一种无好无坏、无忧无喜的状态。这种宁静、喜悦、自在的境界与我们平时所追求的快乐和幸福是不一样的。

    20.到达这一境界的人,接纳一切,所以难得不喜悦。当我们不再介意会发生什么,当我们接纳一切,就会进入“日日是好日”的人生境界。日日是好日,每一天都是有不同风景的旅程,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独特滋味。在下雨的旅程中听雨,在下雪的旅程中观雪,在夏天的旅程中体会酷暑,在冬天的旅程中感知寒冷。这样一来,日日变化,日日是好日。

    21.享受生活或在生活中受苦的根本区别在于:如果你心甘情愿地投入任何事情,那就是你的天堂;如果你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任何事,那就是你的地狱。

    22.如果这时生活还没把他逼到绝境,他想要的就只是逃离现在的工作,至于去向哪里,他也不知道;而如果生活恰巧逼了他一把,让他必须做出选择,那么他大概率会在慌乱之中稀里糊涂地做出决定。这样的选择,结果可想而知,大多不如人意。这就是做选择的第一层级——头脑混沌,内心纠结。

    23.做选择的最高层级不是非常理性、条理清晰的权重,而是尊重人、以人为本、让人成为自身本质上、内在所是的人的“内外匹配法”。正如马斯洛所说:“一个人越是了解他的本性,他深蕴的愿望,他的气质,他的体质,他寻求和渴望什么,以及什么能真正使他满足,他的选择也变得越理所应当,越自动化,越成为一种副现象。”

    24.山本耀司说过一句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在工作、旅行、参加各种活动、培训、谈恋爱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会跟我们发生碰撞,于是我们就有机会去看到“自我”的各种反应,包括情绪、想法、感受、行为等。这些反应都是我们认识“自我”的重要素材。

    1.在“条理清晰”这一层级,还有一个比“优劣比较法”更好的方法,它就是“权重比较法”。

    2.内心澄明时,我们就会使用不一样的方法:内外匹配法。内外匹配法的关注点和出发点不再是外在选项的好坏和高下,而是做选择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有哪些需要和渴望,有哪些热情与特点。在做选择前,我们的出发点和关注点应该放在对自我的认识与了解上。然后,基于此,再去看看哪些外在选项最匹配独特的自我。所以,做选择的最高层级不是非常理性、条理清晰的权重,而是尊重人、以人为本、让人成为自身本质上、内在所是的人的“内外匹配法”。

    3.一个人越是了解他的本性,他深蕴的愿望,他的气质,他的体质,他寻求和渴望什么,以及什么能真正使他满足,他的选择也变得越理所应当,越自动化,越成为一种副现象。

    4.什么是人生愿景?简单来说,就是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以及我究竟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5.价值观说的是在这个世界上,什么对我最重要。核心价值观说的是,在我的价值观里,哪个价值观对我最重要?最不可或缺?如果失去了它,我就再也无法成为我。

    无论是财富、金钱,还是健康,都不会成为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因为它们都是“手段”和“途径”,通过它们,你才能够获得对你而言最为重要的东西。所以,那些你要借由财富、金钱、健康去获得的东西,才是你的核心价值观所在,比如:爱、宁静、丰盛、自由等。

    6.一切绝望的根源,都是因为我们无法成为自己。

    7.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心的声音。

    8.我只不过是许多镜子的集合,反映了其他所有人有望于我的东西。

    9.所有这些“你应该……”还会慢慢内化成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以至于我们自己也很难分清我们头脑和心中的声音,哪些是我们自己的,哪些是来自外界的“你应该……”。就像把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揉在一起,时间久了,再也分辨不出它们原本的颜色,最后都成了灰乎乎的一块。这就是“你应该……”对我们施加的封印。

    10.与真实自我的失联就意味着我们生命力的源泉被切断,这也是导致我们总在纠结、痛苦、烦躁,陷入各种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11.最初我们又是如何被“你应该……”封印的呢?主要是由四个关键原因所致,分别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注、安全感的缺乏、总想被别人喜爱,以及害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12.思维边界,说的是我们对人或事所做的各种不真实、不客观,并能将我们束缚住的思维假设。这种思维假设往往是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它会阻碍我们实现目标,会让我们不时地陷入痛苦,并将我们牢牢困住。

    1.思维边界之所以会把我们困住,是因为它代表的不是客观世界的现实,而是我们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假设。这种假设是对客观世界进行扭曲后产生的不真实、不客观的狭隘框架。

    2.头脑中的这些思维边界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主要有五个原因,分别是:原生家庭的影响、过往经历所形成的解释框架、集体的思维边界、偷渡而来的观念,以及强大的路径依赖。

    3.如果我们的觉察能力足够强,能跳出来站在自身之外审视自己,就像以人类的视角来观看蚂蚁一样。这时,我们就会发现思维边界的形成过程也遵循着路径依赖的法则。

    4.转化或打破思维边界的三个简要步骤。第一步:要清楚地知道思维边界真实存在,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正在发生作用的思维边界。如果某些问题或模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在你身上,其背后就很可能有思维边界在作祟。第二步:检验某个思维假设是不是思维边界。那些不合理的、不真实、不客观的思维假设才是思维边界。第三步:用一个更合理的想法去替代不合理的思维边界。

    5.积累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只有在经过自己的真实体验和阅历后,才能真正被我们理解,这时我们在过去所学的知识、方法、理论才能与我们的真实体验和阅历融为一体,并最终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这时,智慧就开始形成。

    6.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头脑中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动的能力。

    7.我们与生俱来的优点,其背后正隐藏着我们与生俱来的缺点。而我们与生俱来的缺点背后,也隐藏着我们与生俱来的优点。们感受到的、看到的自己身上的每一个缺点,也都对应着一个优点。因此,我会说,人没有优缺点,只有特点。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特点,都有两个面向,一个面向会带来好处;另一个面向则会带来烦恼和问题。前者被我们称作优点,后者被我们看作缺点,但从本质来说,它们只是同一个“体”的两个“面”而已。

    8.当我们为自己和别人的负面行为感到懊恼、厌恶、愤怒时,可以去想一想这个负面行为背后还隐藏着怎样的正面需求。如果能找到这个正面需求,我们就能把负面的行为转变为正面的行为。

    9.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正向需求就像一个嘴巴很笨的小孩,他无法用清晰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能找“行为”和“情绪”充当“信使”,借由它们去表达。对待负面行为或负面情绪的正确方式:首先要感谢它“送信”,然后打开“信封”,仔细阅读内容,真诚地接受它。

    10.负面情绪之所以无法消退,负面行为之所以无法改正,从本质来说,都是因为我们没能看到隐藏其后的深层需求。而一旦看到这些需求,并满足了它们,以前那些常常出现的负面情绪和负面行为就会消失不见。与此同时,因为看见并满足了自己的深层需求,我们也会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合一。

    11.任何人都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条线或一个面,而是一个体,一个非常复杂的体。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不一样的维度,以及很多不一样的特点。这些特点又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

    12.用“灰度哲学观”看人,实际上就是让我们用更符合客观真实的视角去看待每个人身上的复杂人性,不论他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勇敢的还是软弱的,在他的身上始终都有着人的弱点、人的优点,同时也有着各种不为人知的痛苦、脆弱和阴暗面。

    13.世界的本质特性是变化与运动,世界始终在运动和变化中,所以转化一直都在发生。只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察觉不到而以为转化并不存在。

    14.我们用“二元对立”的心智模式看待事情,看到要么是不想要的“坏事”,要么是很想要的“好事”,遇到坏事时会痛苦,得不到好事时也会烦恼。然而,如果我们运用“相互转化观”看待事情,看到的是好事中蕴含着坏事,坏事中也蕴含着好事。长此以往,我们的心境会越来越平和,痛苦和烦恼也会越来越少。

    15.看待选择:你永远都有选择。

    17.如果在看待世界、看待事物时,不做好坏之分,不设二元对立,是不是就意味着不再有痛苦和快乐的分别了?

    18.当我尝试不再给它们贴任何标签,并把它们都当作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把这个过程当作生命中一段再正常不过的旅程,我发现,自己精神上的痛苦消失了,身体上的痛苦也减弱了。

    19.把它们都当成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旅行和体验,区别只是风景不同而已,那么,我们的心灵就会进入一种无好无坏、无忧无喜的状态。这种宁静、喜悦、自在的境界与我们平时所追求的快乐和幸福是不一样的。

    20.到达这一境界的人,接纳一切,所以难得不喜悦。当我们不再介意会发生什么,当我们接纳一切,就会进入“日日是好日”的人生境界。日日是好日,每一天都是有不同风景的旅程,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独特滋味。在下雨的旅程中听雨,在下雪的旅程中观雪,在夏天的旅程中体会酷暑,在冬天的旅程中感知寒冷。这样一来,日日变化,日日是好日。

    21.享受生活或在生活中受苦的根本区别在于:如果你心甘情愿地投入任何事情,那就是你的天堂;如果你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任何事,那就是你的地狱。

    22.如果这时生活还没把他逼到绝境,他想要的就只是逃离现在的工作,至于去向哪里,他也不知道;而如果生活恰巧逼了他一把,让他必须做出选择,那么他大概率会在慌乱之中稀里糊涂地做出决定。这样的选择,结果可想而知,大多不如人意。这就是做选择的第一层级——头脑混沌,内心纠结。

    23.做选择的最高层级不是非常理性、条理清晰的权重,而是尊重人、以人为本、让人成为自身本质上、内在所是的人的“内外匹配法”。正如马斯洛所说:“一个人越是了解他的本性,他深蕴的愿望,他的气质,他的体质,他寻求和渴望什么,以及什么能真正使他满足,他的选择也变得越理所应当,越自动化,越成为一种副现象。”

    24.山本耀司说过一句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在工作、旅行、参加各种活动、培训、谈恋爱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会跟我们发生碰撞,于是我们就有机会去看到“自我”的各种反应,包括情绪、想法、感受、行为等。这些反应都是我们认识“自我”的重要素材。

    1.一个人越是急功近利、缺乏耐心,情绪就越是焦躁不安、浮躁难耐,不论他想做什么,都很难做好,常常事与愿违。

    2.人本能地有一种“自我保存”的倾向,而这个倾向又会给人带来四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厌恶风险,追求确定性;追求物质和财富;在意他人的看法,害怕被孤立,追求合群;与他人比较、竞争,追求成功。一个既追求确定性,又追求物质财富,同时还总与他人比较,追求成功的人,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呢?他一定会有急功近利的行为方式。

    3.急功近利和即时满足是我们最大的特点。

    4.在人类本能与时代特点的互相影响下,人们逐渐分成了两类。

    第一类是“短线思维者”,他们想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足够大的收益、成长和利润,他们是人群中的大多数。

    第二类是“长期主义者”,他们不急于在当下获得足够大的收益、成长或利润,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长期努力,能在未来拥有更大的收益、成长或利润。

    “短线思维者”可以被分为三种:机会主义者、速成主义者,以及犹豫的人。这种思维模式会给他们带来两方面后果。一是无法全情投入当下、感受当下、享受当下;二是无法有效创造自己想要的未来。

    5.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长期主义者,不仅要做到“长期”,还要关注“长期”投入的价值。否则,就会成为一个表面上的长期主义者。这种长期是没有意义的,是无法让你成功的。

    6.心锚效应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属于条件反射的一种形式,它说的是:人的某种情绪与行为和外界的某个事物产生连接,从而产生的条件反射。

    7.这种心境被我简化成了一种人生观——“既认真,又不认真”的人生观。什么意思呢?对过程认真,对结果不那么认真。对当下认真,对过去和未来不那么认真。对自己的成长认真,对身外之物不那么认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星录:每日书摘与感悟-《心智觉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ahp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