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口罩的存在,它不仅可以阻隔疾病,还可以用来保暖、保护隐私等。有时候口罩划定分了公共生活中人与人的边界,它贴在我们脸上,遮蔽了每个人的面容。
不知道你有没有察觉,当我们见到戴口罩的人时,内心中总会有一点膈应,甚至可能会避而远之、面露难色,因为会不自觉地将口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
那么口罩又是怎么与疾病联系到一起的呢?口罩是怎么产生的?
一、古代的口罩
口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古代的口罩和医学的关系并不大。
公元前6世纪古波斯浮雕上,所描绘的拜火教仪式,祭师和信众们就需要带着面纱,防止俗人的不洁气息污染了神。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口罩”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波斯教古墓的石雕中,祭师就带着“口罩”。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里也记载了,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需要用绢布遮蔽口鼻,防止自己的口气污染了皇帝的饭菜。
无论是用衣袖掩口,或是用面纱这类的器物遮蔽,口罩这类器物背后,所隐含的行为,其最初目的就是对“他者”的尊重,如《礼疏》里记载的那样“掩口,恐气触人”。
二、现代口罩起源
现代意义上的口罩,伴随着现代医学的诞生与进步。虽然使用的目的和样式有所改变,早已与古代的面纱、衣袖等遮蔽器物完全不同,但其本质意义依旧是“掩口,恐气触人”。
在口罩应用于医学之前,人们更直观能看到的是肢体或医用器皿的接触会传染病菌,并没有意识到飞沫在空气中传播会引起病菌的传播。
无菌外科虽然已经采用了消毒手术器械、外科医生穿手术衣、戴手术帽和橡胶手套,但并没有使用口罩进行防护。手术时人们经常能通过口腔和鼻腔的飞沫传播病菌,引起伤口感染。
1895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猜测是医护人员讲话时的带菌唾液导致了患者伤口感染。他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用纱布掩住口鼻。一块简单纱布制作的口罩,大大降低了病人伤口感染。
至此,各国医生纷纷效法,医学用的口罩开始出现。
但这种口罩,只是一层裹在医生鼻子和嘴巴的纱布,它包扎得又紧又不舒服。1897年,英国的一位外科医生优化了口罩的设计,在纱布内装了细铁支架,使纱布与口鼻间有了间隙,从而改善了呼吸不畅、口罩容易被唾液打湿的缺点。1899年,法国医生保罗·伯蒂发明了一种6层纱布的口罩,可以自由系结,附带一个可以挂在耳朵上的环形带子。
这就是一直到现在的可灭菌式纱布口罩,也是我们小时候经常见到的棉布口罩。
2003年之后,更多现代化的口罩出现,术语越来越听不懂,比如静电过滤层、医用无纺布、N90、N95、带呼吸阀口罩等,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佩戴口罩也变得越安全。
N95口罩(左) 带呼吸阀的口罩(右)三、西班牙流感让口罩走向大众
在口罩诞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口罩一直属于特定的医护群体,或者是带有传染病的患者,才需要去佩戴,防止传染给他人。这种现象影响至今,在欧洲一些地方,戴口罩的人,往往都是患者和疾病的象征。
口罩从医院走出来,变成公众常备用品,得力于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西班牙流感。
从1918年3月到1919年底,“西班牙流感”肆虐横行,造成全世界2000多万人死亡,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各国都已经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印度北方的大片庄稼无人收割、波兰的土豆在地里腐烂、非洲和南美的大铜矿停止采掘、德国与瑞典之间、葡萄牙与西班牙之间的列车中断、新西兰议会因为有太多的议员卧病暂时休会。
疫情让整个社会动员起来,带上口罩,减少流感的传播。1952年伦敦雾霾事件中,在大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直接导致5000多人丧生。此后,伦敦街头随处可见带着口罩的人们,口罩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四、口罩在中国
历数这些年来能让我们带起口罩的事件,口罩进入中国人生活的过程,似乎是欧洲那些历史的再次重演。
1910年11月,一场鼠疫在哈尔滨爆发,并迅速席卷东北全境。年仅32岁的伍连德以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的身份统管整个疫情事务。为了防止疫情传染,伍连德设计了一种极其简单的双层纱布口罩结构,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被称之为“伍氏口罩”。戴上它就可以隔离病患,且成本低廉。
2003年席卷全国的非典、2009年的禽流感、雾霾等等,不断提高了我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口罩渐渐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备之物。
2020年的今天,新冠状病毒令口罩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疾病面前,戴口罩不仅是我们直面疾病的一道护身符,也是为别人健康着想的一种担当与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