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髫”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主要有两种:
1. “髫”,指儿童垂下的头发。“童子未冠,发髻下垂曰髫。”(《礼记·内则》)
2. “髫”,古代的一种发型,即把头发梳成两个小辫儿,分别挂在耳后。
需要注意的是,“髫”这个字的读音是“tiáo”。
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儿童的发髻或头发。在古代社会中,儿童通常会在头部绑上一些小辫子或者结成一个简单的发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髫”。因此,“髫”也常常用来形容儿童的状态或形象。
此外,“髫”还可以引申出其他的意思,如:
1. 形容年龄较小的人:如《诗经·卫风·硕人》:“童稚未艾,女也不爽。”这里的“稚”就是指儿童,而“未艾”则表示尚未长大成人。
2. 指小孩儿玩的东西:如《汉书·贾山传》:“其幼时,常以金钗、玉环等物戏于庭。”
3. 用于比喻事物开始萌芽: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今大业方兴,宜早图之,勿使垂髫之民受兵革之苦。”
总的来说,“髫”这个字既有具体的实物意义,也有抽象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垂髫总角”是指儿童时期(通常指的是七八岁到十三四岁的阶段),形容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样子。这个词在古诗词中经常被用来描绘童年生活的美好时光和纯真情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