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词:
“一个樊锦诗,半部敦煌史”,如今敦煌的价值和美,与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及团队的倾心守护分不开的。
这本《我心归处是敦煌》是樊老暮年唯一的自传,由她口诉,顾春芳编写完成。
敦煌莫高窟,也是我向往的一个地方。它仿佛远古之音,散发着精致璀璨的西域之光,绵长而神秘。它代表着多种文化价值,是国内最珍贵的现存文化遗产,历年来一代代知识分子研究守护着敦煌的故事,感动世人。
本篇读后感写的情深意切,让我们看到,一个本生先天不足,体弱多病的女知识分子,考古学毕业,服从分配,去了大西北的敦煌莫高窟,这一留下就是四十余年,她个人的命运和敦煌的发展不可分割,交织在一起。
敦煌的美震撼人心,敦煌的苦同样令人心惊。初见敦煌,惊艳无比。可只有真正留在这里才知道,洞内是神仙世界、艺术殿堂,洞外却是飞沙走石、黄土漫天。住土房、睡土炕、吃杂粮、喝宕泉河水……这些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更多的是要承受骨肉分离,与爱人长达20年的异地。也许魂丽神奇的艺术宝库,沉醉吸引,才使她一次次顺从于内心,坚守煌煌,从青丝到白发,无怨无悔散发最美的莫高精神。读罢,从心底里致敬。 推荐。
推荐词:
上学时我们学鲁迅的很多篇文章,强行记忆,囫囵吞枣,谈不上喜欢,因为有些内容不合学生的口味,但好多文学形象还是植入脑海,经年不忘,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闺土等等。
余华说他35岁才能读懂鲁迅,是的,中年以后再读鲁迅突然就悟到明白很多,正如本文作者所写,重读鲁迅的《阿Q正传》,一遍、二遍、三遍,跟学生时代有所不同,从最初的看热闹,达到越品越有味,背后的蕴意,思想性和深刻性都出来了。所以,经典书你别怕看不懂,它需要年龄和阅历,这就是从浅到深的阅读理解。
阿Q作为鲁迅小说里《阿Q正传》的一个标符人物,在先生辛辣、诙谐、轻松又隐含深深之情的生花妙笔下呼之欲出,是即可怜可悲又可笑可恨的蒙味卑微的小人物。
鲁迅把国民的劣恨性,哪怕是小人物在书中也刻画的入木三分。本文围绕阿Q的生世、言行举止,尤其是“精神胜利法” 的自嗨性格,想入非非、欺软怕硬,欺侮比他更弱小的尼姑,如此种种,卑微的状态,最终稀里糊涂地给枪毙了。
本篇契合原书旨义,把阿Q所代表当时小农经济及其意识形态下的,普通百姓尤其下层农民愚昧和麻木的灵魂,揭露无遗,阿Q也成了一个不朽的文学形象。推荐。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99473/b51c92fc2ec1c65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