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还是以面食为主。我至今还记得高中时背的一段自我介绍的模版:I am from shanxi province which is famous for wheaten food and Jin business culture ~……因为很少吃米饭,每次吃米饭我就能多吃一碗。
面食,我们家常做的有刀削面,拨面,刀切面,猫耳朵,面片儿,拌汤,馒头花卷,河捞面,基本都是拌面:即先炒好菜,然后把面煮出来,最后拌一起。二次加工的话可以烤馍片,炒馍片。粗粮我们吃莜面,油炒面,莜面栲栳栳,莜面条。
在我们家,一天三顿包括早餐大部分是面食。早上母亲也会早起和面煮面。或者疙瘩汤。
还有两种土豆的做法,一个我们土话叫黑圪橛橛:先把土豆擦成泥,然后搓成条状在锅里蒸,出锅是特别糯的黑色土豆条,再蘸调制好的蘸料吃。另外一种叫不烂子,陕西叫洋芋擦擦。先把土豆擦成短的条,然后伴面粉蒸出来,最后放入炒锅加菜肉炒出来。是我最爱吃的之一。莜面也可以做条,我们当时用的是半米多长的压面机。
油旋饼,太谷饼,都爱吃。小时候有人挑担子卖,现在很少见了。逢年过节,老乡们都自己做。烤月饼,炸年糕,蒸面皮,花馍。最喜欢那种中空的月饼,特别脆。不是实心的。再就是方便面。各种品牌。小伙伴经常干吃。
因为家在山上,野菜什么的也不少。很多邻居经常去采些回来吃。榆树的榆钱我们也吃过。还有些忘记叫什么的花,可以放到蒸馒头的面里,蒸出来很香。豆子泡软了,用锤子砸扁,可以煮粥里。
上学的时候,早起也基本是煮面条。或者方便面里加青菜,鸡蛋。
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基本是端着碗去到外面来吃,或者坐在石凳上,放在石桌上,或者蹲在院子外面的小崖边上——因为是山上,家家户户外面都算是有一个几米落差的断崖,下面基本都是小路,或者缓坡。这样在外面吃,一个是饭菜不那么烫,再就是大家一起可以聊天。夏天要注意的是,在树荫下吃饭,有碗里掉鸟粪的风险。
冬天基本在家做饭。夏天在院子里。妈妈做饭我喜欢在旁边看。炝锅的香味,蒸腾的热气,咕噜咕噜炖菜的声音。都盼着快点做好。我来拿各种调味品。我家的铁锅和汤勺用了二三十年了,父母结婚时候拿过来的,用到现在,舍不得换。那口锅修补过多次,一直有个缺口。
给炉子点火是个技术活。先点一些纸或者桦树皮,再慢慢加一些软草或者小段木柴,火太小容易灭,等柴烧的差不多了,在小心翼翼加一些碎的煤炭块,再烧一会儿,然后再加大块的煤块。想要大火就要把炉子侧面的鼓风机打开,呼呼往里送风。炉子上有铁圈,外面大里面小,大概三层,用大火就减去一两圈,这样和炉子里面的火接触面积就大。小火熬炖,就把铁圈都加上,按需增减。和铁圈配对的是一个铁钩子,用来加减铁圈的。当炉子暂时不用的时候,再用煤面或者烧过的煤块(通常是蓝灰色的)把火盖上,进入到焖烧模式,比较少费煤。但是烧炉子经常要掏炉灰,一般家家户户都有个小的铁铲子,用来铲炉渣。烟囱时间长了,内部容易积碳。解决办法也很简单粗暴,拿硬物敲击,通过振动使其掉落下来。
方便面那个时候是极好吃的。学校离得远,母亲有时候早起给我们煮方便面。加上菜,肉,鸡蛋。我和小伙伴更喜欢干吃。经常趁爸妈不在拿一袋吃。那个时候有肉蓉,老乡,小康家庭等牌子。后来在美国还有出口到国外的妈妈牌方便面。干脆面小当家,小浣熊,主要是集卡,三国水浒人物什么的。零花钱多的伙伴都会一次买好几袋,把面分给众人,把卡留着。
小学外面的小摊,常年卖一种蘸酱吃的豆腐串,一毛一根,一口一串。零花钱多的小伙伴经常买好多串一口嗦,酱有辣的、不辣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