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到家打开我置顶的公号,秦姐姐已经在群里发布了集结号,发布了4个问题,请姐妹们挑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遗憾的是当时我并不在线,看到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多半天。
仔细看了这4个选题:1,如何使班级常规管理系统化、高效化;2,如何用赏识教育提高教学质量;3,如何使读书和教育实践完美结合;4,如何提高班级凝聚力。
这几个问题都相当的高大上。
班级管理方面我积淀确实差了很多很多,只能挑一个自己勉强还有话说的,那就第3个问题“如何使读书和教育实践完美结合”吧。
1.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关于读书的重要性,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关键是1.自己是否光说不做2.是否真的尝到了读书给自己生活个人成长带来的甜头,3.是否真的让读书和工作结合起来并尝到了因为读书让工作更轻松有效的甜头。
我个人觉得我读书的初衷并不是把工作放在最前头,这话说出来可能会遭黑砖拍的,但确实如此读书,最大的动力是来自于我的家庭和生活。其实。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的专业课不止一位专业课,老师多次要求我们必须有海量的阅读,那时候时间经历一切都具备,只是欠了自己去读的这股东风,如今因为自己身兼教育工作者和妈妈的双重角色,尤其是在教养自家孩子的事遇到了不少的问题,这才意识到读书太少,困惑太多,焦虑太更上效果太差。
有句话说的好,只要你遇到困惑遇到难题,就说明你书读得不够多,不管是想要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想要财务更自由还是家庭更和谐,这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所以我的建议是读更多的书,读好书,好读书。
2.边读,边摘录,边写读书笔记
我一直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其实做学生那会儿,我对自己的记忆力还是蛮自信的,只是如今年事已高,生活琐事太多,工作方面有千头万绪,记忆力远远下降,近两年越来越发现提笔忘字、张口忘事的情况愈发明显,真的让我不寒而栗,脊背发凉。
所以我就一边读书(或听书),一边做摘录(或者复制粘贴),遇到(看到或听到)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金句或话题,赶紧停下来,在此基础上往纵深拓展一下,可能一篇读书笔记就新鲜出炉了。
即使如此,读过的不少东西,隔一阵子就又随风飘散了。这也一直是我耿耿于怀却有无可奈何的事儿。因为我清楚我不属于那种天赋高、融会贯通力量超强的人。
3.遇事就记录,就反思
生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工作也不可能顺风顺水,遇到自家孩子、班级里的孩子或者同事朋友聊天中遇到的一些孩子的矛盾纠结问题,这些往往就是成长或写作的灵感火花,而且可能是大家共同面临的痛点,不要让这些火花洇灭了,及时做记录,再抽一个固定的、相对安静的时间,静下心来思考,边思考边敲击键盘,顺带着梳理大脑中可能凌乱的不够条理、系统化的观点,写出来,就会从模糊到清晰。这样坚持着写,坚持着读,坚持着悟,用生活、工作中的兴趣点、痛点,用写教育随笔、生活感悟反推多读书,如此以来,工作生活家庭都会走上良性循环的康庄大道。
4.个案剖析
昨天下午一家人才回到家。因为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女儿匆匆忙忙补出来的作业质量就可想而知了。睡前我叫过女儿,让她拿出最薄弱的地理学科,挑其中一章的一节亲子共学,约定时间是15分钟,最后用了40分钟才勉强结束,这已经招来女儿的不满了,赶紧让她睡觉,我打开她的作业检查一下,竟然有一大堆错误!气得我当时就想把他从床上揪起来,狠狠的一顿训斥,想想黄静洁老师的《父母的格局》《学习的格局》两本书中所说的要学会“静待”,要给孩子试错的时间和空间。忍住了。
到今天早饭后,我已冷静下来,跟孩子有了五六分钟的沟通交谈,是共情式的沟通。孩子反思了一会儿,主动找我说之前的作业是在学校匆匆忙忙的完成的,有应付的嫌疑,昨天跟妈妈的共同学习,回头再看这一章节的作业就简单至极了。
我赶紧趁热打铁,再次重申,完成作业的过程,不是为了完成所谓的任务,而是为了查漏补缺,找到自己的知识漏洞,赶紧补上,让学习慢慢走上良性循环的康庄大道。
表达情绪的愤怒和愤怒的表达情绪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背后隐藏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
前者是理性客观的表达,是客观理智合适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根本,是在弄通弄明白了教育的真谛基础上的唤醒和点染,是放手,更是放权。
后者只会让教育走上适得其反的恶性循环,不管是亲子教育还是师生教育。是对教育的焦虑和恐惧,是个人教育理念欠缺、空白的外化,是为人父母为人师者无能的最佳“诠释”。
说句最实在的最实际的大白话,教别人家的孩子要比教自家孩子更容易,别人家的孩子咱们相处也就是一到三年的工夫,可自家的孩子可是咱大半辈子的甜蜜负担,最起码是未成年的这一二十年时间,每一个点滴的小瑕疵、小问题在我们做父母的心中、眼中就会被无限的放大,进而生发出更多的杞人忧天。
所以,要想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更轻松、效果更好,个人觉得还是得多读书,一边读一边把书中好的理论方法拿过来活学活用在自家孩子或班里孩子身上。
说到这儿,似乎孩子都是咱们的小白鼠,别忘了,就是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万万记住一定要留下第一手素材,哪怕一开始是稚嫩的,不够成熟,不够系统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之人不予欺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