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很多人热衷读书学习,其实都是被“知识付费”这股热潮激活起来的。
有没有人扪心自问过:
假如没有能通过读书赚钱,假如时间倒流到知识付费时代兴起以前,社会没有漂浮弥漫知识焦虑,有多少个人是真正一直保持读书习惯呢?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道理已经变成教导人努力上进时用的陈词滥调。
但用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只有体验过的人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
日本作家斋藤孝所作的《深阅读》里有一段话一语中的:
除了出名走红,想当作家的人也有不少。这当然绝非坏事,但在我看来,连一千本书都没有读过的人想当作家,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从表面上看,任何人都能成为作家这件事体现了自由和民主,但实际上,随之而来的根基崩毁是在所难免的。
当然,并不是说读书要以数量作为标准,也不是说所有作家都是必须有这些阅读量才能配得上作家名号。单单从“量变引起质变”这种提高写作技能基础练习要求来说,很多人是达不到这个1000本数量级的。
遇到挫折时,我们会想看看书;心里悲伤时,我们也会想看看书;迷惘困惑时,我们也想看看书。
但是除了这些时候,到底我们读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深阅读》这本书也许会给我们一些答案。
02
《深阅读》副标题是“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这也是整本书的核心阐述内容。
那何为深阅读,为什么要深阅读?
书里如是说:
人类的思想早已达到及其深的程度,犹如地层深处流淌的纯净水。相较而言,我们平时面对的各种麻烦,不过是河流表层的浊水罢了。浊水喝着很苦,但只要向下深潜,就能找到清流。关键在于,我们首先得知道地下存在清流,然后还须具备深潜力。
所以,你知道精神地层流淌的清流吗?
读书的意义千千万万,作者总结有三点:
第一,是以获得信息为目的读书。例如工作或者考试的需要。
第二,是为了愉快且有意义地度过独处时间。
第三,为了锻炼自己、丰富精神而读书。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能带来这样的意义。
作者在整本书里都推崇读经典书。而那些“肤浅”的书,比如网络小说、心灵鸡汤是“只能自我安慰,并不能拓宽眼界、增长智慧。”
而”那些可以称为经典的书,被不同时代、地域的人相继阅读至今,具有值得探究的深度。”
03
当然,经典书籍往往阅读起来比较艰难,作者给出意见,循序渐进地阅读。
“若是看了别人的介绍,就迫不及待地贸然挑战艰深晦涩的书,结果往往只会半途而废。”
一开始以门槛较低的书为宜。通俗易懂,同时不乏坚实的文学素养,比如村上春树的作品。
然后可以读电影原著。
若是没有阅读习惯的人,看了电影去看原著,会对电影里所展现的情节在原著中表达的意思更加理解,体会出文字世界的丰富。
若是有看书习惯的人,则先看原著再看电影,文字在大脑里变成了影像和声音,通过电影展现出来,更能体会阅读的乐趣。
读完一本书之后,可“顺藤摸瓜”找到下一本与之相关的书,这些书相互关联,就像结蜘蛛网一样,形成一个又结实有庞大的知识网。
这一点作者有一个函数公式作为总结:Y=F(X)
“y”是我们的创意,X是我们所阅读过的东西,F则可以理解为我们所做的阅读体验。
如何寻找自己的“f”?
可以“融入经验的阅读”,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经验联合来理解;
另外,最重要的是输出自己的知识。通过思考后输出,能让阅读这个过程产生更多意义,通过输出后得到的反馈,将自己的知识网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
04
读书能启动我们的大脑和心灵,读书能弥补精神的荒芜,读书能打磨我们的判断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读书能让我们更看清自己。
阅读经典书籍路途艰难,并不能一蹴而就,有时候还会很痛苦想放弃。然而,连读书这些困难的“苦”都不能吃,我们还有什么更大的进步呢?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愿每个手捧书籍的人都能做一个深挖的人,认真地、努力地、坚持不懈地挖掘到深藏地底下属于自己的那一口宝藏般的纯净水。
fig":{�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