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读这本书?
第二个问题:读完了之后,我有什么收获?
第三个问题:有哪些可以应用到我自己的实践中?
这是我现在读一本书的思路,这本书也是如此,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回答完这三个问题。
1.我为什么读这本书?
我人生的目标就是写出畅销书,所以市面上所有已经畅销的书,都是我的教科书,都是我要研读的教材。
我大学的时候就读完所《鬼吹灯》系列的所有书籍了,一直印象深刻,还想再读。
说实话我对文字是很敏感的,是不是好东西我看一眼就可以感受得到。
当时我刚刚开始读《鬼吹灯》系列的时候,天下霸唱根本还不出名,只是在网上写连载的普通作者,没有啥名气,还没有出版实体书。
可是我读了他几篇文字之后就知道,这人不错,有水平。当时我还推荐我舍友一起读。他读了之后,也是非常认可。我们一起讨论过很久。
后来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系列大火,出版实体书卖了几百万册,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不计其数,而且还成了网络游戏,变成了一个热点IP。
作为通俗小说家,天下霸唱已经达到了不容置疑的高度。
很多人总是说网络小说、通俗小说没有水平,都是一些媚俗的文章,认为只有纯文学才高雅。真不是这样:一个畅销书作家不一定就是有水平,但是那些写了书没有人看的作家,肯定没啥水平!
2.读完了之后,有啥收获?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读者会喜欢这样的书?
你说大家都这么忙,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事情殚精竭虑焦头烂额,谁还会浪费时间去读一本明知道没有用的野外探险的书?
哎,还真的会有人去读!
正是因为大家生活都已经比较累了,所以他们才会去选择一些有趣轻松的内容作为生活的调剂去消遣。而通俗小说,文艺作品正是有这样的社会功效。
我刚刚读的这本书《鬼吹灯》之昆仑神宫正是这种类型。
![](https://img.haomeiwen.com/i1915702/eeb954ae57305aa4.jpg)
胡八一,胖子,Shirley杨几个人因为身中献王的诅咒,早晚必血亏而死,所以他们一直在寻找解救的办法,机缘巧合,碰到了“背尸王”的后人明叔,几个人一合计,去西藏昆仑山脉挖冰川水晶尸。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期间经历了大量的稀奇古怪的遭遇,碰到各种无法用常理认识的事物,主人翁一行很多人死的死,伤的伤,惊险刺激,险象环生,让人忍不住读到最后。
读到最后,看到结局,才最终松了一口气!
书中有大量的民俗文化的常识,不管是写西藏的自然景观,还是讲盗墓风水方面故事,都看得出作者在这些方面真的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知识。
看完了这本书,我专门到网上搜索了一下作者“天下霸唱”的资料。
70年代出生的人,大院子弟,父母都是地质队探险队员,从小就耳濡目染大量的考古、地质勘探方面的故事。
所以我最近一直有一个心得:一个作家的成功根本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他一家几代人的智慧的积淀。
你想啊,如果不是他父母就是做这方面工作的,不是从小就给他创造了这样的生活环境,他怎么可能会有这方面的深厚积累呢?
你可能会说作者有丰富的想象力。的确,这样一本书的确都是作者大胆诡奇的想象力的创造。可是任何想象力都是有根据的,都是在有限的事实基础上的无限生发、推测和联想。
每个人都是有想象力的,为什么别人想不到这些,而只有他能想到,那是因为他脑子里已经装了大量的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了。
你随意翻开书的一部分连续读几页,你就可以看到,作者有大量的传统民俗文化常识的积淀。比如我随意翻开一页摘录一段:
在湘西等地山区,自古有赶尸、背尸两种营生。背尸是类似于盗墓的勾当。背尸的人家中,都会供着这样一只瓷猫。每次干背尸这种勾当之前,都要烧一炷香,对十三须花瓷猫磕上几个头。如果这期间瓷猫的胡须掉落或折断,是夜就绝对不能出门,因为这是发生灾难的预兆。
这就是常识,一般人都不知道的常识,属于行业内的专业知识。
从小的时候他就开始积累这样的知识,所以他的想象力都是与此有关。一般人想要在这方面和他竞争,那简直是不可能的!
这也是我对作家这种人的认识:每个作家都是命中注定的,他只能写他最熟悉的题材。
3.有哪些是可以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的?
既然认识到每个作家都只能写他自己最熟悉的题材,那我就一直在想:我最熟悉的是什么呢?
首先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在农村里生活了二三十年,我最熟悉的肯定是那里的人和事儿。
我2004年上大学就开始离开农村到城市了,到今年2018年,我在城市里生活也有14年了,所以对城市生活,也是有一定了解的。
写到这里我就想到了作家贾平凹,你看贾平凹的小说很多就是以农村人进入城市里这样一个转型期的人物为主角的,写他在农村里怎样,到城市里混出来了又怎样,然后凸显人性的这样一个主题。
其实每个人最熟悉就是他自己,好好挖掘自己,多写自己,就有成为作家的潜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