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亮力挽狂澜
事情的缘由还要追溯到永嘉年间,五马渡江说起。
五马渡江,是指西晋末司马氏五王南渡长江,于建邺(今南京)建立东晋王朝的事。又称五马浮江。五马是指司马氏五位王爷:琅琊王司马睿、西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佑、彭城王司马纮。最后琅琊王司马睿于建邺建立东晋王朝(后因避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建邺为建康)。
这五马不是说在某年某月某时聚到一起,排好队,一二三一起渡江的,而是在永嘉年间陆续过江,巩固司马氏在江东的势力。其中的西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是亲兄弟,都汝南王司马亮的儿子。这两人与司马睿十分友善,后又参与辅佐司马睿称帝,算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倍受司马睿信任。
司马睿的皇后虞孟母的弟弟虞胤,同时也深受司马睿信任。这个虞胤跟太子司马绍关系很亲密,跟司马宗关系也很好。晋元帝死后,司马宗与虞胤继续受到晋明帝司马绍的亲近,晋明帝还把禁军交给他们负责。
所以,分析一下政治形势,就能发现司马睿朝廷,有这么一股司马羕司马宗代表的政治势力,他们军事上并无优势,但是作为皇室宗亲,倍受司马睿依赖,共同抱团,形成司马氏宗室势力。所以到了晋明帝即位大典那天,司马羕还被明帝当成是皇室元老,即位时,皇帝特别为他行拜礼。
作为皇帝亲信,掌握禁军,充实司马家族的实力,这也很正常。但关键是司马宗这个人,颇有政治野心,一直联结豪侠,用来作为自己的心腹,这引起当时王导、庾亮的不满(王导代表琅琊王氏、庾亮代表“后党”庾氏,并不是一伙的,但政治上要掣肘对司马宗是一致的)。可晋明帝念及司马宗是皇亲贵戚,常常予以宽容。所以,在晋明帝的时候,庾亮就已经深深反感司马宗了。这一点,司马宗也很清楚。
太宁三年(325年),闰八月,那时,晋明帝司马绍正在重病之中。当时是司马宗、虞胤作为皇帝亲信,在一旁服侍,而且对外宣称皇帝不想见人,导致群臣,包括王导、庾亮,都无法进入殿内。很明显,司马宗、虞胤就在等晋明帝归天,然后自己执掌朝政。
如果当时历史就这么发展,很可能就真的由司马宗发布遗诏,那朝廷大权就落入司马宗之手了。这也是司马宗多年苦心经营期望得到的结果,他亲近司马睿,再继续接近司马绍,好不容易头发都白了,熬死两代皇帝,剩下来即位的司马衍才3岁,自己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作为皇族宗亲代为辅政。眼看着司马宗胜利在望。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庾亮踢开房门,闯入寝宫见到明帝,痛哭流涕,不胜悲哀,述说司马宗等人谋议废黜大臣,并自荐请求辅佐朝廷。此时,晋明帝虽未立刻表态,但被庾亮这么一刺激,有所醒悟,事态一下逆转了。
晋明帝醒悟啥?你想想,司马宗虽然也是司马氏,但他是汝南王司马亮那一枝的,跟司马睿、司马绍这一枝可不是一起的。晋明帝司马绍的太子司马衍,当时还是个3岁小孩。假如明帝驾崩,朝廷落入司马宗之手,按照历史大概率走向,小孩皇帝多半会被废掉,帝位多半就被禅让到司马宗或司马宗的儿子那里了。而如果是庾亮掌权呢?庾亮是晋明帝的皇后庾文君的哥哥,也就是太子的舅舅,这怎么着也是太子一家人啊。庾亮肯定要帮庾文君。庾文君是太子的亲妈,肯定支持太子。所以这么一分析,大权交给太子的舅舅当然更靠谱一些。
几天后,晋明帝命庾亮与王导等受遗诏辅佐太子司马衍,轮番入殿带兵护卫。这么一来,司马宗等人就被排除在朝廷之外彻底凉凉了。不久,晋明帝驾崩,晋成帝司马衍继位。九月,庾太后临朝摄政,命庾亮与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注意读作kun第三声,不是壶)共同辅佐朝政,但实际上一切政事都由庾亮决策定夺。
由此可见,庾亮当时闯入寝宫可谓有勇有谋。若不是他一脚踢开宫门硬闯进去,朝廷大权旁落到是小事,关键是自己这个太子舅舅很可能就跟着小太子被司马宗一起废了。运气好的话被软禁,运气不好,就会非正常死亡。政治斗争就是你死我活啊。
庾亮指点江山
太宁三年(325年),闰八月二十五日(10月18日),晋明帝司马绍驾崩,晋成帝司马衍即位,当时才4岁,由母亲庾太后代为执政。很明显,就是外戚势力上台了。王导这时都被外戚大BOSS慢慢排挤到朝廷核心之外了。这个外戚大BOSS就是庾亮。庾亮跟两汉的那些外戚可不一样,他不是个坏人,而且是个翩翩君子。史称庾亮“姿容俊美,善谈玄理,举止严肃遵礼”,说白了就是个有文化有风度的大帅哥。庾亮这人人品也很好,他曾有个坐骑,是的卢马,有人认为的卢马会不利于主人,劝他把马卖了。庾亮回答说:“怎么能将自己的祸事转嫁给别人呢?”。
照理说,这么个君子掌权,乃是国之大幸啊。但是有句话叫“水至清则无鱼”。君子的眼里揉不得沙子,看见不规矩的人,就想去打击。但是打击对手时如果缺乏利弊权衡通盘考虑,就容易出问题。
而且,庾亮或多或少有点书生气,这跟王导一比就比出来了。王导是个和事佬,像个政治上的万金油,善于左右逢源权衡各股势力。庾亮则不是,爱憎过于分明,而且说做就做,不给人留有余地。所以在政治修养上,庾亮是比王导要差一些。可庾亮自己不这么认为啊。庾亮掌权之后,首先就把王导架空了,然后就手握大权开始任法裁物。
首先,颁布晋明帝遗诏。遗诏里立的顾命大臣很多,王导、庾亮肯定在里边,包括尚书令卞壸,车骑将军郗鉴,却没有祖约。这导致祖约心怀不满。因为顾命大臣这名号,属于荣誉性质,能多封几个就多封几个好了。况且司马氏皇权不振,本来就是靠士族、权臣、强藩经过利益平衡推举出来的名义朝廷。这种荣誉,朝廷只要看看谁有名望,有权,有军队,那就给好了,跟开空头支票一样,大家开开心心也就没事了。祖约当时领重兵驻扎寿阳(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一带),相当于东晋的保护屏障,意义重大。有个好听的虚名给祖约安上,对朝廷没有任何损失。而且,祖氏的势力,在祖逖过江北伐后,都是独立存在,钱、粮、人才都是自给自足,其实已经是割据一方的强藩,只是名义上归属东晋朝廷。这个势力,东晋朝廷应该好好拉拢才是。而且,祖约也很给朝廷面子,向朝廷请求开府(就是自己招揽人才任命官员。其实祖约作为强藩,早就实际这么干了,这次是想朝廷名义上给个开府的名分),可朝廷就是不答应,这搞得就很尴尬了。所以你想想,祖约与大哥祖逖兄弟两代为东晋北伐劳苦功高,而且物质上没有朝廷补给,政治上还受这委屈,到现在偏偏连顾命大臣这么个虚名都得不到,那心情是很受伤。
当时荆州的陶侃,也是手握重兵,指望能分到个顾命大臣名额,结果也是未果。所以陶侃有点心灰意冷,就不再过问建康的事情,只顾经营自己的荆州了。
顾命大臣人选,我认为晋明帝当初跟庾亮商讨人选时,应该是考虑到祖约和陶侃的。祖约和陶侃的不满,庾亮应该也考虑到了。那为啥就不让祖约和陶侃开心一下呢?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门阀政治的原因。祖约不算世家大族出身,陶侃更是个南方的布衣寒门出身。作为庾亮这样出身望族的人,自然不愿意跟非望族的人为伍。
庾亮是个君子,但也有时代的局限性。他从骨子里就看不起军人势力和寒门士族。在他看来,顾命大臣这种殊荣,只有像自己这样出身名门望族的人才能配上。当兵的以及寒士,再优秀也没有资格享受这样的殊荣。当时他没想到,这会让自己将来十分被动。
政治上布局完毕,庾亮开始考虑朝廷和强藩的势力均衡问题。由于此时陶侃在荆州实力和威名都已做大,而荆州对长江下游的建康形成的军事威胁最大,只要坐船,大军就能轻松抵达,这使庾亮十分忌惮,毕竟,晋灭东吴,王敦之乱,都是这一个军事套路。在咸和元年(326年8月),庾亮就以朝廷名义任命好哥们温峤为江州刺史、持节、都督、平南将军,出镇武昌。在庾亮看来,温峤正好处在荆州(州镇湖北江陵)和建康之间,就为建康挡住了陶侃的威慑。
到此为止,庾亮这几番执政操作并没有多大问题,已经将各方政治军事势力调和得颇为平衡。
327年东晋军事部署(注:襄阳->江夏->武昌少画了一条河,沔水,也叫汉水)在庾亮看来,抵御北方胡羯,荆州一带有陶侃,豫州一带有祖约,徐州一带有郗鉴。他也知道这几股力量里面,只有郗鉴是政治上绝对忠诚的,祖约,陶侃是有不满的,但是庾亮认为祖约,陶侃在抵御北方胡羯这件事上,跟朝廷是一致的。而且祖约紧邻北方外敌,也不可能跟朝廷翻脸。陶侃也是,而且陶侃顺江而下的威胁有温峤在江州挡着,庾亮现在觉得自己可以好好整顿朝纲了。
苏峻:我怎么还没出场?
到这里,还没苏峻什么事呢。苏峻这时正在历阳(今安徽马鞍山市的长江北边)内史任上,掌握着之前平王敦之乱带来的一万大军。苏峻是平乱功臣,现在他的力量就作为保护京畿的军事力量存在,补给全由朝廷提供。苏峻每天干的事情也就是喝喝酒吃吃肉,感叹一下现在生活水平好了感谢皇恩之类。当然,这种打打杀杀惯了的人,在朝廷的补给稍微跟不上的时候,肯定是破口大骂。但这也不能说明什么,苏峻只是个卫戍部队司令,嘴里骂骂咧咧不代表就是谋反啊。而且那时估计也不兴文字狱,也还没有东厂锦衣卫什么的,有人骂骂朝廷骂骂皇帝,也就是发泄一下情绪,还真谈不上谋反。
即便现在,很多人在酒桌上喝高了不也骂自己LP怎么怎么不好么,这也不是真要闹离婚啊。说不定只是因为在家跟LP吵架了,跑酒桌上发发牢骚罢了,回去该过日子还是得过日子啊。
同时庾亮也正开始放手整顿朝纲(排除异己)了。
咸和元年(326年10月),庾亮拿南顿王司马宗开刀了。想想也是啊,当初要不是自己“闯宫”扭转乾坤,现在自己就是司马宗位置互换啊,不拿你开刀拿谁开刀?此时的庾亮,大权在握,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对司马宗先以“谋反”之名定罪,再行诛杀。司马宗团伙杀的杀逃的逃。其中有个叫卞咸的党羽,和司马宗一起被杀。这个卞咸,有个兄长卞阐,之前跟苏峻有点交情,就逃奔苏峻。苏峻久经征战,手中又有军队,做事自然就有些江湖豪气。他一看旧交有难来投奔自己,二话没说,就把卞阐保护起来了。
这下矛盾斗争的焦点就从原先庾亮和司马宗势力之间转移到庾亮和苏峻之间了。而且,原先司马宗势力已经被剿灭了,斗争基本平息了。庾亮和苏峻之间本不该有这种上升到政治对立级别的矛盾。
可庾亮偏偏抓着卞阐这个可以忽略的问题不放,这就等于跟苏峻翻脸。苏峻手中有战斗力极强的军队,可不像那些司马宗那么好欺负。他不答应交人,这就等于庾亮没有台阶下,就等于朝廷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这么一来,原先已经解决的矛盾就演变为新的矛盾,这新的矛盾一下就升级激化了,而且大大超出庾亮的预料,也超出了苏峻的预料,最后超出了庾亮能控制的范围,当然也超出了苏峻能控制的范围。。。
谈谈理想主义者的伤
如果庾亮当时觉得卞阐这种如尘埃一般的小人物逃了也就逃了,那可能苏峻之乱就不会被触发。反正司马宗一家都被灭了,庾氏已经稳赢了。可要不怎么之前说他有书生气做事不给人留有余地呢?事情发展到这里,笔者打算闲扯一下理想主义者的缺点。
理想主义者,往往是追求完美,有点“洁癖”的那种人。这种人对自己要求很高,所以往往自身知识、素质、修养都很好。但理想主义者都有个大缺点,就是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也是高标准严要求,这就比较让人头疼。说白了,这就是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啊。这种人在团队合作时,很有可能因为对人过于苛刻而引发矛盾,在需要权衡调和各方势力时,也会由于追求所谓的完美、理想而将原本可以控制的局势引入更大的混乱。
所以理想主义的人一般都不太讨人喜欢,而且他们自己多半也活在痛苦之中。你想想,周围的人和事在他们眼里都是不完美的,有缺点的,甚至差劲的,他们能活得开心么?理想主义的人就跟“洁癖”类似,每天就为那么一点不如意不和谐就动怒、抓狂,拼命地去修改。。。
庾亮就是这种“理想主义者”。他不能容忍铲除司马宗团伙怎么居然还能给溜走一个。
而且庾亮还就真地较起真来,以符节令苏峻交出卞阐。
而苏峻却不听命令。。。
苏峻:老子是被逼的
苏峻字子高,长广郡掖县(今山东莱州市)人,少有才学,初任长广主簿。永嘉之乱后,成为流民统帅,率众聚集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晋元帝以为鹰扬将军,授淮陵内史,领兰陵相。苏峻参与平定王敦之乱,拜为冠军将军、历阳内史,驻扎地在建康附近,威望日增,野心也膨胀起来,慢慢地不向朝廷纳税。但在当时,名义上归附东晋却又不纳税的地方小军阀其实很多,苏峻只是其中一个。
五胡十六国时的这种地方军阀,很难说属于哪一国,因为它一般靠近哪一国就归附哪一国,如果其他地方更强大的势力打过来了,他又会去依附更强大的势力。作为割据首领,只要保证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能正常生产生活就行。这种军阀,没必要起兵去推翻一个政权。
所以,如果没有卞阐这趟子事,苏峻、庾亮会按照原先的轨迹运行下去:苏峻开开心心的在历阳搞个小割据过日子;庾亮在朝廷高高在上,指点江山,畅谈玄理。
苏峻、庾亮,他们本可以没有交集。
可苏峻偏偏不交人,庾亮就想下诏征他进京做官,顺便控制起来。他先征询王导,王导说:“苏峻猜疑心重,没那么好骗,他知道来了会被控制,所以他肯定不会奉诏前来。不如暂且容忍他。”庾亮不听。
庾亮又在朝中讨论此事,卞壸反对说:“苏峻实力强大,又靠近京师,行军用不了半天便可到达,一旦发生变乱,容易出差错,此事应该深思熟虑。”庾亮不听。
好哥们温峤也多次写信劝阻庾亮,辨析利害,不要招惹苏峻。庾亮还是不听。
庾亮询问朝臣,一个个地问,其实只是想听一句“应该征召苏峻”这样的话。史书没有记载谁说了这样的话,那估计是真没人说。可庾亮就是一根筋的要征召苏峻进京。
苏峻听说此事,派人拜访庾亮,带话说:“在下在外边讨伐贼寇,不论远近,都任由朝廷调遣。可是如果要在下来辅佐朝政,这我实在没那个本事啊。”庾亮不许。
咸和二年(327年),庾亮继续以朝廷名义颁布优抚诏,征召苏峻为大司农,加散骑常侍,位特进,令他的弟弟苏逸代替他统领亲兵。看起来官挺大的,其实没实权,而且进了朝廷,就受庾亮控制了。
苏峻当然还是不愿意来,还上表道:“从前晋明帝拉着我的手,命我北上讨伐胡寇。现在中原还没有平定,何以为家。我乞求朝廷补授我一个青州境内的偏远小郡,让我为朝廷效鹰犬之劳。”这话说得已经很谦卑了,意思是如果你们觉得我距离建康太近让你们不爽,那就让我回北方吧。庾亮这时如果顺水推舟借坡下驴答应苏峻,放苏峻回北方,对双方都有利,也互相给了面子。可庾亮这个书生性格做事真的是没有回旋余地。继续发诏书征召。
苏峻一直在委曲求全,可怜兮兮地装孙子,指望庾亮大人不计小人过,能放自己一马呢。但一再接到朝廷诏书,苏峻被逼得亚历山大,但还没想到撕破脸造反,而是真地打算乖乖地收拾行李雇一辆马车进京做官去了。
这时,苏峻的参军任让对他说:“老大,你请求到一个偏远小郡都不被允许,照现在的局势判断,去了京城的话,多半是没活路了,不如拥兵自守啊。”苏峻一听,对啊,我手中有军队,我就守着历阳不去,你朝廷也拿我没辙呀。我苏峻以前可是打匈奴人和羯人的啊,难道你朝廷能派兵打我?你真派兵了,能保证打得过我?想到这一步,苏峻觉得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根本就不用感到压力山大啊。他朝廷一天发十份诏书给我,我就当没看见,不理它不就行了嘛。
庾亮这边呢,继续以朝廷名义征召,措辞越发严厉。真是一根筋啊!就不能换个法子啊?
苏峻一天天就这么被催着,最后,拿着诏书仰天长叹:“台府(指庾亮)说我要谋反,我还能活吗?”随即一拍桌子,喊道:“老子宁愿在山头望监狱,也不能在监狱望山头!反!”
说到做到,苏峻当即召集军队动员:“以前王敦之乱时,国家危在旦夕,要不是我苏峻带兵平叛,能有现在的朝廷?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现在有些混蛋忘恩负义想把我灭了!我就是死也不放过那个阴谋陷害我的人(指庾亮)!”
书生误国(上)
在苏峻拒绝朝廷征召的那段时间,很多人已经预料苏峻多半会反了。
被庾亮安排在江州的好哥们温峤写信给庾亮,打算带兵顺江而下保卫京师。可庾亮过于自信,低估了苏峻的实力。这时庾亮反而更担心陶侃的威胁,所以回信给温峤:“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动!我担心西方(指陶侃)胜过担心历阳(指苏峻)。你千万不要越过雷池(安徽省望江县雷池乡)一步!”(这就是成语典故出处)。
驻扎在广陵(现江苏淮阴)的郗鉴也写信希望能带兵南下勤王,庾亮也回信拒绝了:“老郗啊,抵御北方胡寇更要紧!苏峻这种小角色,无需您老出马。” (郗鉴后来还是派了手下司马刘矩领三千人保卫建康,但还没到达呢,建康便沦陷,刘矩只能又退回去了。为啥不跟苏峻就地开打呢?因为朝廷已经被占,没人领导刘矩了。作为北方流民势力,如果没有朝廷征召或领导,那就是没有名分擅自南下,政治上就说不清。郗鉴在这种事上,一直小心谨慎,避免犯政治错误。)
三吴地区(吴郡,吴兴郡,会稽郡,分别是现在的江苏苏州,浙江湖州,浙江绍兴)也打算派兵勤王,庾亮也回信阻止。
在庾亮看来(也只是在庾亮看来),苏峻不需要这么兴师动众就可以消灭。庾亮可能还在脑海中演练这样一幅场景:我高坐朝堂,潇洒自如,与诸大臣畅谈玄理,挥一挥手中的羽扇,谈笑间,苏峻军就灰飞烟灭。
这充分说明庾亮不会打仗,也没打过仗。史书记载庾亮也曾因参与平定王敦之乱而升官,那只是他政治上站队正确罢了,就没参加过真实的战斗。但庾亮可不这么认为,在对待苏峻这件事上,庾亮甚至认为就该尽快以武力解决苏峻,而不能等几年后苏峻实力更强了再下手。有点像现在公安局打击黑恶势力,不能等小黑小恶发展成黑社会了再打击,那代价就大了。
这个道理是不错,但是庾亮不是武将,缺乏军事素养,不懂得权衡比较双方军事力量,或者就是他得到的苏峻那边的情报是错的,明明敌人有重型装甲部队,探子却告诉他苏峻只有百十号人,几百条枪,每枪配子弹若干发。而他还就相信了。别的大臣告诉他苏峻有装甲车装备精良,庾亮不听。庾亮认为如果苏峻真敢带人杀过来,自己以建康市公安局在编干警的力量,加上一拨辅警,完全可以将苏峻就地正法。
所以,现在看看庾亮的前后布局,才发现他这局布得其实很失败:距离朝廷最近的军事力量就是苏峻,而远一些的军事力量要赶来帮忙,庾亮却偏偏拒绝了。。。
所以写到这里,我又要多感慨两句。庾亮这个人,从个人学识修养气度上,那简直是登峰造极神一般的存在,加上又是个大帅哥,估计还是当时东晋帝国的少女乃至中老年妇女心目中的假想老公。这样的人,饱读诗书,但缺乏经世之才,如果做个什么文职高官搞搞宣传文教,那会比较适合。但如果放在执政管理的位子上,往往会坏事,更别说打仗了。
所以,在事功方面,从庾亮出场开始,他就只做对了一件事,就是当初“勇闯寝宫”那一次,确保了皇权留在司马睿这一枝,那是他跟着感觉走,误打误撞做对了。然后再往后看,你会发现庾亮后面的一系列军事败招简直就是在告诉苏峻:小苏啊,你要是打不进建康那不是我厉害,而是你智商低!
于是,咸和二年(327年),十一月,苏峻开始发动了。跟之前的王敦有点像,苏峻也不傻,没打着反旗。他的旗号就是“讨伐庾亮”。这个信号也很有煽动性:“首都的官员和军队听着,我苏峻冤有头债有主,我只找庾亮,跟其他人无关。”从这个信号,我们也能猜出后来建康那边的抵抗比当初抵抗王敦强不了多少。
书生误国(下)
苏峻327年十一月进军起兵,328年正月攻入健康苏峻早就知道豫州祖约对朝廷不满,于是先派人联合祖约一起讨伐庾亮。祖约立刻答应支持,派遣侄子祖涣、女婿许柳率兵南下与苏峻会合。苏峻派部将韩晃、张健等袭击姑孰,进逼慈湖,当时守卫慈湖的是左将军司马流,这人就是个饭桶,而且胆小如鼠,会战前,大军吃饭,这个司马流想叉块烤肉吃,却居然双手发抖,找不到自己嘴巴在哪里。一打起来,司马流全军大败,自己也被咔嚓了。
328年正月二十八日,苏峻自己率领祖涣、许柳的部众万人,乘风从横江(现在安徽和县东南部)渡江,进驻陵口(现安徽采石矶),与官军交战,频频告捷。
328年二月一日,苏峻军很快占领了蒋陵的覆舟山(就是现在的南京紫金山)。这时有人建议庾亮:“苏峻知道石头城有重兵把守,他应该不会直接来打。肯定是向南绕道小丹阳,从建康城的东南方往西北方打。这样一来,苏峻势必要绕一段路,我们比他熟悉地形,如果在半路搞个伏击,说不定能抓住苏峻,至少也能打个胜仗。”可庾亮不听。结果,后来前方战报,苏峻真的绕道小丹阳,而且深夜行军,还迷路了,队伍混乱,一度失控。庾亮这时才深深懊悔怎么没有搞伏击。
此时,苏峻军继续挺进,遇到卞壸率领的朝廷军,双方开战,朝廷军大败,死了一千多人,卞壸连同自己两个儿子一起战死(卞壸一直是个忠臣)。
苏峻军继续往宫城挺进,遇到朝廷军抵抗就打,朝廷军屡战屡败,尽忠的官员基本战死,什么丹阳尹(建康市长)羊曼,黄门侍郎周导,还包括陶侃的一个儿子,当时官职是庐江郡守陶瞻。
此时庾亮正在建康城的宣阳门带人构筑防御工事,众士兵一听说前方战败,把手里武器工具往地上一扔,一哄而散。史书没记载此时的庾亮是什么表情,我猜一定很尴尬。庾亮这时才知道朝廷根本打不过苏峻,连忙带上几个庾氏兄弟,一些朝廷官员逃跑,投奔好哥们温峤。
庾亮一伙人上船逃命,遇到乱兵抢劫,左右护卫的弓箭手放箭抵挡,由于太紧张,有一箭把自己的船夫射死了。众人大惊失色,庾亮倒是很镇定,慢条斯理地说:“这种射手,怎么射贼哦。”众人才平静下来。到底是魏晋名士,都危在旦夕了还喜欢品头论足。
有人要问,庾亮这一跑,不管皇帝了?其实,苏峻的旗号就是讨伐庾亮,不是造反。从朝廷军的脆弱抵抗就能看出来,也没多少人愿意为庾氏拼命。苏峻起兵是被庾亮逼的,只为报复庾氏。苏峻跟朝廷里的王导等其他大臣没有过节,也不会冒着弑君谋反的罪名危害皇帝。庾亮这时也明白,皇帝不跟自己在一起,反而更安全。
很快,苏峻就打入皇宫,一直打到皇帝面前。皇帝当时才8岁,还是个二年级小学生,被王导等一帮大臣簇拥着,可能正在教小皇帝做数学题呢。苏峻一下也没见过这架势,也觉得自己跟皇帝以及这班大臣本没有什么仇恨,也就没有在朝堂上胡来。
不过,乱军既然已经攻入建康,烧杀抢掠是少不了了。苏峻放纵士兵大肆抢掠,甚至侵入后宫凌辱宫女,穷凶极恶,毫无人性。然后,驱逐官员百姓服苦役,逼迫他们背着重物登蒋山,不管官民男女,都剥光裸体,让他们各以破席烂草遮掩身体,没有草可盖的便坐在地上用土把自己埋起来。哀号之声震动京师。当时官府有布二十万匹,金银五千斤,钱亿万,绢数万匹,其他物品数量也大致如此,苏峻军队全部抢光。
上边这段乱兵攻入建康的烧杀抢掠,跟王敦之乱差不多,而且是历史上大多攻城战役后的典型桥段,大家不要太在意。攻城后纵兵抢掠,一直是古代打仗的潜规则,将帅一般都不能阻止。为啥?不抢,军队哪来的补给?你以为古代的军饷跟现在的工资一样每个月按时到账?做梦!那是要靠打胜仗,然后去抢,才能有军饷的。以战养战是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当时的乱世,很难有长期持续的补给,士兵的战斗力就在于攻城后能抢钱抢粮抢女人。
这样,首都建康就被苏峻牢牢控制了。328年二月八日,他发布假诏书实行大赦,当然庾亮及其兄弟不在被赦之列。苏峻因为王导名望很高,依旧让王导当宰相,自任骠骑领军将军、录尚书事,许柳任丹杨尹,加授前将军马雄左卫将军,祖涣为骁骑将军,恢复弋阳王司马羕为西阳王、太宰、录尚书事,司马羕的儿子司马播也恢复原任官职。于是改任各部门,安置他的亲属朋党,朝廷政事全由苏峻一人决定。
328年三月,太后庾文君因忧愁过度死了。因为苏峻恨庾亮入骨,势必迁怒于太后庾文君。从苏峻军的暴行推断,庾太后多半是不堪逼辱自杀了。真是可怜的女人。
此时的皇帝司马衍就更可怜了,一个8岁小孩,虽说是个皇帝,可现在还不如普通百姓,而且亲妈在变乱中死了,这得有多痛苦啊。可这小孩挺与众不同的,面对变乱,喜怒不形于色,虽然天天被苏峻的人关着,却一点没有害怕的样子,而是泰然处之,埋头读书,表现出王者风度。当然了,也有可能是身边陪伴他的大臣教他这么做的,但8岁小孩能在那样的困境中表现出超然之色,还是很令人佩服的。而且司马衍周围的大臣刘超,钟雅等,每天还教皇帝读《论语》、《孝经》。有这样的君臣,也说明东晋王朝能续命一百多年也不是没道理的。
温峤:“卿可赎我!”庾亮:“好哥们,一辈子!”
328年四月,庾亮逃到浔阳(现江西九江)跟温峤汇合。两人一合计,得重整力量,打回建康,救出皇帝啊。庾亮没兵,温峤的确够义气,把自己的军队分了一半给他。可温峤手上军队一共就7000人。庾亮这回知道数数军队人数,再想想被苏峻军痛打的情形,估摸了一下说:“我们现在的力量根本打不过苏峻啊。”温峤也很是无语:“你现在知道打不过了。”
温峤和庾亮两人这时又互相推举对方为讨伐苏峻叛军的盟主,你来我往了几回,各不相让。温峤发话了:“我们两个根本不是打仗的料,要打苏峻,还得请陶侃出马才行啊,他那边才兵强马壮啊。”庾亮一想,只能硬着头皮请陶侃了。
看到这,有人可能要问,你怎么老说温峤好哥们啊?是这样,温峤一直是庾亮的好哥们。温峤是太原温氏,也是世家大族,年轻时也是一表人才饱读诗书,也善玄谈,跟庾亮很像。这两人都是士族出身,自然经常碰到,互相一看,感觉有缘,又谈得来,惺惺相惜,就成了好朋友。
温峤年轻的时候很贪玩,毕竟是官二代富二代双重身份嘛,常常在扬州,淮中一带跟朋友赌博喝花酒。扬淮地区到处是河网,那里的夜总会、桑拿馆、麻将档等娱乐场所多开设在船上(可能是为了方便躲避扫黄打非),温峤每次都在那里花钱如流水,流连忘返,不知归路。但他有时候可能玩得花样比较多,消费上去了,钱却没带够,就被会所老板扣在船上,可能要被罚做苦工还钱,比如给小姐倒洗脚水之类的。这时,温峤只要大喊:“卿可赎我(替我买单)!”庾亮就立刻送钱去,温峤便得以脱身。这样的事发生的也不多,也就几十次吧。
如果你是温峤,你说你愿不愿意做庾亮的好哥们?好哥们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温峤一辈子都特别尊崇庾亮,即使现在庾亮被苏峻打成光杆司令了,温峤也愿意把一半军队划给他。
这也说明,一个人,只要做好人,做好事,终究会有好报的。庾亮就是个例子,人品好,对人好,最后自己捅了那么大个篓子,还有好哥们愿意替自己撑腰。
陶侃:还是得求我
328年四月,温峤跟庾亮汇合后,觉得只有拉陶侃入伙,才有可能翻盘。正好这个讨伐叛军盟主的位子两人互相推诿,那就给陶侃好啦。温峤立刻派人赶赴荆州(州镇当时在江陵,现湖北江陵)邀请陶侃做平叛盟主,共赴国难。同时温峤发布勤王文告给东晋帝国的各“征”“镇”军事首领,号召大家起兵勤王。
在江陵的陶侃接到邀请,直接拒绝了。回复温峤说:“我是在守卫边疆的将领,不敢超越自己的职责。”
对朝廷和庾亮,陶侃是一肚子抱怨:晋明帝驾崩,庾亮偏偏不把自己加进顾命大臣名单。庾亮上台后,像防贼一样防着自己。现在庾亮自己捅了马蜂窝,被打的一无所有才厚着脸皮找自己帮忙。就这么答应了,真是太便宜这小子了。儿子陶瞻在城破时被叛军杀死,这的确得找苏峻报仇。可苏峻是谁招惹来的?是庾亮!老子凭什么帮庾亮?!
温峤又是写信又是派人劝说,陶侃就是不答应。搞得温峤也很伤感,赌气写了封信给陶侃说:“老陶啊,你要安分守己那你就好好守卫边疆把,小弟我是忠臣,我要往东奔赴国难了!”温峤手下有个参军叫毛宝的见了,说:“温哥啊,你这样回信不行啊!陶公要见了就真赌气不来了!我们要打苏峻这个强敌,就要同仇敌忾,我们跟陶公之间千万不要心怀怨恨啊!陶公之前心里有道坎过不去,我们要假装不知道才对啊!”温峤一听,对啊,千万不能意气用事,要不就跟庾亮一样误事了么。立刻追回旧信,重新写了一封信,洋洋洒洒,避庾亮不谈,直言大义,痛陈利害,正能量十足,发给陶侃了。
其实陶侃早就明白自己应该出兵去打苏峻,这才是做臣子的本分,但就是因为之前跟庾亮的龃龉,内心十分不爽,可一想到自己儿子陶瞻被害,自己不去报仇,心中更是痛如刀绞。这下接到温峤来信,被里面大义凛然的正能量笔墨一感染,立刻豪气干云,一拍桌子:“发兵!勤王!”
东晋三巨头会师
328年五月,陶侃大军抵达温峤驻地浔阳,当时社会上有传言,说陶侃这是要来杀庾亮了。你说这是谁造的谣啊,搞得庾亮十分恐惧。温峤却认为这个传言不实。他设计了一个场景,让庾亮预演了几遍,对庾亮说,你这么办,基本就能化解跟陶侃的恩怨了。
陶侃大船驻扎完毕,庾亮一身白衣,乘一叶小舟,就从江上往陶侃大船翩然而去,那样子简直潇洒的不得了,岸边立刻就有几个女粉丝跳江了。庾亮上了陶侃大船,亲自前往晋见陶侃,见到陶侃,庾亮立刻行礼叩拜。陶侃一下子呆了,没想到大名鼎鼎的庾亮居然这么客气,不禁失声叫道:“庾元规居然来拜我陶士行啦?!”赶紧上前扶起庾亮。(庾亮字元规,陶侃字士行)
两个本没有实际恩怨却因为门阀政治而互相猜忌的宿敌就这样友好的开始会谈了。庾亮首先检讨自己执政过失,深深自责,言谈举止却又十分优雅。而且庾亮这个人,史称其“美姿荣,善谈论”,贵族出身,风度偏偏,温文尔雅,极有修养。陶侃跟庾亮一交谈,顿时感觉如沐春风,以往对庾亮的怨恨,一下子全没了。
所以说,一个人怎么才叫有修养?就是跟这个人相处起来,让人觉得十分舒服,那这个人就是有修养。庾亮就是这种有修养的人,他那个翩翩君子的人格魅力终于发挥作用了。
陶侃心情大好,对庾亮笑道:“你原先修筑石头城为了提防我这个老头,现在反而要请我这个老头进攻石头城啊。”于是,留下庾亮一起喝酒。
咸和三年(328年),东晋三巨头风云际会,合兵四万,顺江东下,直赴建康,大军旌旗沿江绵延七百里,战鼓之声响彻天际。
这一年,陶侃69岁,温峤40岁,庾亮39岁。
苏峻:你们就是打不过我
陶侃、温峤、庾亮大军抵达茄子浦(现南京江宁区西南部)驻扎,其他各路勤王军也已集结完毕,平叛盟主陶侃开始进行部署:王舒都督浙东军事,虞潭都督浙西军事,郗鉴都督扬州八郡诸军事;王舒、虞潭,受郗鉴统御。同时,雍州刺史魏该也率军抵达茄子浦。
咸和三年(328年)年五月底,勤王大军继续顺江东进,抵达蔡州(石头城西南江中小岛)。陶侃、温峤分别进驻查浦,沙门浦,都是建康城南不远处。苏峻在石头城登上烽火楼,看到勤王军声势浩大,顿时感到忧虑。
勤王军抵达建康后,一时间,跟建康城里的苏峻军形成对峙。苏峻军是以逸待劳,占据石头城要塞坚守。勤王军这边,看着石头城防守严密,一时也找不到突破口。众将也出击跟苏峻军打了几次,没捞到什么便宜。陶侃军在石头城东北部兴筑了一个军事要塞:白石垒。这样,石头城西南面,东北面,都是勤王大军,苏峻在形势上腹背受敌。
陶侃让庾亮带两千人固守白石垒。苏峻当即率领一万人围攻白石垒,无法攻克。
陶侃还让郗鉴移镇京口(现江苏镇江),修筑大业、曲阿、庱(cheng第三声)亭三座大营,以分散和牵制苏峻兵力。
而在宣城(现安徽宣州,就是出宣纸的地方),内史(相当于市长)桓彝则继续组织力量抵抗叛军,辗转芜湖,泾县,但由于势单力薄,很快被打败了。
咸和三年(328年)六月,桓彝被苏峻部将韩晃击败之后斩首(桓彝是个忠臣,他的几个儿子成功逃走了,其中一个就是以后大名鼎鼎的东晋大司马桓温)。桓彝的死非常可惜,他在当时也是个名士,颇有时望,跟庾亮、温峤的关系很好。而且桓彝这股力量其实并未影响整个变乱的进程,这有点像谯王司马承的力量基本没有影响王敦之乱,都是很可惜的。但是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影响很大,因为这都是忠臣尽节而死,他们之后都被加封。而且桓彝的死也给儿子桓温铺了一块高高的垫脚石,这是后话了,以后有时间写桓温再扯吧。
同时,苏峻的合伙人祖约发现荆州、江州大军都到建康勤王了,有机可乘,就派侄子祖涣率军偷袭湓口(现江西九江)。陶侃接到情报,打算亲自率军去救,庐江郡守毛宝(就是当初劝温峤重新给陶侃写信的参军毛宝)挺身而出:“勤王大军皆受盟主调遣,将军你不可轻动,我来救江州。”陶侃同意。毛宝回军江州,经过苦战,大败祖涣。之后,毛宝继续攻打祖约的地盘,把东关(濡须坞,现安徽含山县),合肥给攻克了。可以说,祖约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祖约军这次兵败,引起祖约帐下部将向后赵(胡羯政权)叛变。同年七月,后赵攻陷寿春,相当于把祖约的驻扎地端掉了,祖约逃奔历阳,即苏峻起兵变乱的地方。
到了同年八月,勤王军和苏峻军还是相持不下,双方都陷入焦虑。
苏峻这边,部将路永、匡术、贾宁,听说祖约战败,害怕局势发展越来越不利,就劝苏峻一不做二不休,诛杀王导等朝廷官员,另立中央政府。但苏峻却没这么狂躁,他一直很尊重王导,这段时间跟王导相处得也不错,不接受部将这么激进的建议。这时,路永就首鼠两端,偷偷找到王导,打算向朝廷投诚。王导就利用这个机会,带上儿子,跟路永出逃到了白石垒。
所以王导这个人真是王不倒,到哪都能吃得开,连叛军都对他不错,可见其政治经验之丰富。也可以发现这人是个老滑头,小皇帝还在苏峻手中,正需要王导这种政治老油条的庇护呢,他却找机会跑。难怪后边要被陶侃耻笑。
陶侃,温峤这边,日子也不和谐。从发兵打到现在,三个多月了,打来打去,就是打不过苏峻。苏峻呢,倒是经常从石头城冲出来偷袭劫掠,每次勤王军都不是对手。眼看着温峤这边的军粮渐渐不够了,他就厚着脸皮找陶侃借。
陶侃一听,很恼火:“兵,我可以借给你用,怎么连粮食都要我提供啊?!”要知道,当时各路勤王军都是自己招募军队,自己筹集粮饷,参与勤王。朝廷被苏峻控制了,可发不出粮饷。而且就算是和平时期,也是各藩镇自己解决粮饷税收问题,而且还应往朝廷进贡缴税呢。所以陶侃一盘算,明白了:“你跟庾亮,本来就没几个兵,粮食也没有,搞了半天是空手套白狼啊。都指望我去跟苏峻拼啊?大军耗了这么久都没有转机,再这么耗下去,我也耗不起。对不起,我想回荆州。”
温峤立刻搬出一大堆大道理来说服陶侃,结果陶侃根本听不进去。这时,又是那个毛宝跳出来了,他对陶侃说:“陶公你真要走,那我们大军就功亏一篑啊!当初你能铲除杜弢,怎么就铲除不了苏峻呢?我觉得苏峻也没那么可怕。你要是能拨给我一路人马,我去把苏峻的粮草给烧了。要是我烧不掉,那时你再提撤回荆州,才好让人理解啊。”陶侃一听,有道理,也觉得毛宝这人做事靠谱,就答应了。果然,毛宝偷袭了苏峻囤积在句容、湖熟的粮秣辎重,一把火全烧光了。苏峻军一下粮食吃紧了,陶侃一看,形势有利,就不提撤退了,还分了五万石粮食给温峤。
苏峻戏剧性阵亡
咸和三年(328年)八月到九月,苏峻依旧时不时地派兵突袭郗鉴在京口那边的军队,打得郗鉴手下的部将都想讨回北方不勤王了。郗鉴被气得差点吐血,但也没什么有效的办法,自己手下的军队跟苏峻打,总是屡战屡败。只能向陶侃求救。
陶侃打算派兵支援郗鉴,长史殷羡献计道:“陶公,我们荆州军善于水战,陆战水平一般,所以每次跟苏峻打,捞不到便宜。建康的石头城临江而建,我看不如全力猛攻石头城,郗鉴那边的压力自然就没了。”陶侃同意。
咸和三年(328年)九月二十五日,勤王军全线出击。陶侃率水军从水上攻击石头城。
同时,庾亮、温峤、赵胤率步军从白石垒出发,攻打建康东北部。苏峻命其子苏硕、部将匡孝出击。匡孝这支军队把赵胤带领的那支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正喝着小酒观战的苏峻见了,特别高兴,喊道:“匡孝都能打包这帮孙子,难道我不能?!”可能是苏峻打胜仗打得太多了,压根就没意识到会有危险,他立刻上马,就带了几个骑兵,冲向战场了。
苏峻骑马冲击,不怕勤王军的步兵,所以没有警惕可能会有意外。可意外就在他认为不会发生的时候发生了,要不怎么叫意外呢,苏峻的马莫明其妙地绊倒了。就在这时,勤王军中部将彭世、李千抓起长矛就向苏峻投掷,有一支正中苏峻。苏峻落马。勤王军众人一拥而上斩杀苏峻,剁成碎块。我猜那是要用碎块去领赏。
这戏剧性的场面发生地太过突然,庾亮、温峤几乎不敢相信苏峻这么个大魔头就这样轻松地被干掉了!一时间,勤王军大呼“万岁”!
苏峻军那边就全懵了。几个部将立刻拥戴苏峻的弟弟苏逸做首领,关闭石头城,严防死守。但是苏峻已死的消息在叛军中传开,叛军内部也开始人心思变了。
苏峻之乱平息
温峤在建康城外组建临时政府,逃出来的官员纷纷前来报到。
329年正月,苏峻部将匡术投降,献出台城(即宫城,石头城和小皇帝还在苏逸军手中)。
同时,勤王军分兵历阳,攻击祖约。329年正月二十五日,祖约带着族人亲信数百人突围,投奔后赵石勒政权。写到这里,令人感叹。当初祖逖击楫过江,就是为了要打败胡羯,扫清中原,结果弟弟祖约却投奔胡羯,祖逖的所有努力彻底付诸东流。石勒后来也鄙夷祖约为人,把投奔来的祖氏一族全杀了(祖逖有一个庶子祖道重被人偷偷藏了起来,逃过一劫)。
329年二月十三日,勤王军再次全力猛攻石头城,阵斩苏峻之子苏硕,生擒苏逸,斩首。苏峻部将韩晃弃石头城逃走。苏峻军逃跑时相互踩踏致死的有一万人。小皇帝司马衍被勤王军救出,文武百官皆叩头痛哭。
王导跑到石头城寻找当时逃跑时忘带的符节。陶侃见到,笑道:“苏武的符节,恐怕不会被丢掉吧。”王导大为惭愧。
到了329年二月二十二日,苏峻残余势力张健、韩晃、马雄等全部被剿灭。
至此,苏峻之乱平息,东晋朝廷开始重建首都建康。
陶侃、温峤、郗鉴等重勤王功臣都有封赏。唯有庾亮,深知祸由己出,而且虽然变乱平息,自己的儿子,妹妹却都死于变乱,而且那个妹妹还是皇帝的亲妈,再也不能复生。庾亮向小皇帝司马衍请罪。司马衍安慰道:“这是国家的灾难,不是舅舅的责任。”
没有赢家的结局
苏峻之乱给东晋帝国带来巨大损失,好在当时北方匈奴刘汉政权和羯人石赵政权打得不可开交,所以无暇乘机南下入侵,让东晋散落在各藩镇的力量集中精力平息变乱,然后休养生息。如果说王敦是早就因位极人臣而图谋不轨,苏峻却是完全被动地当了一把反贼,也过了一把权臣瘾。
如果庾亮对卞阐的逃跑不再过问,结局将会怎样?如果苏峻交出卞阐,结局将会怎样?如果苏峻老老实实进京做官,结局将会怎样?或如果苏峻当时没有意外被杀,结局又会怎样?如果陶侃不出兵。。。历史没有如果。
但苏峻之乱的确是一个本可以通过政治斡旋来化解的问题,结果因为庾亮的意气用事而让苏峻这个本无心谋逆的基层流民势力将领起兵作乱,造成席卷京畿的大灾难,白白消耗了东晋朝廷多年积累,多少忠臣殉国,多少家破人亡,不得不令人深思。
庾亮的位置相当于国务总理兼国防部长,苏峻只是个京畿卫戍部队司令,两人本不在一个级别,就不该直接对抗。庾亮却偏偏惹毛了苏峻,就跟一个书呆子惹毛了一只恶犬差不多:
1. 书呆子庾亮撩恶犬苏峻:来啊,听话
2. 恶犬不鸟书呆子
3. 书呆子火了,撸起袖子想打恶犬
4. 恶犬汪汪叫着跳起来要咬书呆子
5. 书呆子的一拨朋友,什么温峤,郗鉴想跑来帮忙
6. 书呆子说:不用帮,我对付得了!
7. 恶犬跳起来就咬书呆子,书呆子被咬,一路逃跑,恶犬一路追
8. 书呆子喊:快来帮忙!我对付不了。。。
9. 书呆子的一拨朋友,什么温峤,郗鉴都跑来帮忙
10. 恶犬连着温峤、郗鉴、书呆子等一并乱咬,众人跑路
11. 温峤喊:陶侃!快来帮忙
12. 陶侃带了一伙人围攻恶犬,一开始还被恶犬虐,后来趁恶犬出来觅食把恶犬杀了
13. 书呆子庾亮、温峤、郗鉴等齐喊:侃哥威武!
14. 陶侃不屑:切!少了我,你们几个怂货能行么。。。
好了,不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