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毛姆的小说之路24:艺术家/作家的不定性是职业需要,他们必须是多

毛姆的小说之路24:艺术家/作家的不定性是职业需要,他们必须是多

作者: 秋沼芰荷 | 来源:发表于2023-03-20 08:06 被阅读0次
画家、作家、圣徒总在自己身上寻找全新的一面; 重复自己会让他感到厌倦, 他一直都在竭力避免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
他从来都没有机会成长为一个有条有理、前后一致的生物体。

很多作家都会自我标榜跟别的人不一样, 无须服从其他人所遵守的规则。

这是为什么呢?毛姆又怎么看?

1. 重复自己会让他感到厌倦, 他一直都在竭力避免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

对于作家的自我标榜,其他人待之以谩骂、嘲笑和蔑视。

因个人所独有的气质性格不同, 作家所应对的方式也自不同。有时候会故意以特立独行的古怪行径来炫示他与他称之为凡夫俗子的那些人之间的不同, 有时候也会满怀一种嘲讽的快感假装和别的人一模一样。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束相互矛盾的自我的集合体, 可是作家、艺术家, 对此却有深刻的自觉。

就其他人而言, 他们所过的俗世生活使得他们的某个方面占据了优势地位, 于是, 除了也许会在深层的无意识当中以外, 这最终会导致他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可是画家、作家、圣徒却总是在他们自己身上寻找全新的一面; 重复自己会让他感到厌倦, 他一直都在竭力避免——虽然他实际上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在这么做——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

他从来都没有机会成长为一个有条有理、前后一致的生物体。

2.当普通人发现艺术家/作家的实际生活与其作品间存在矛盾差异时,他们会说:“这些人都是些彻头彻尾的骗子!”

其他人常常会因为发现艺术家的实际生活与其作品之间存在矛盾差异而义愤填膺。他们没办法调和贝多芬的理想主义与他精神上的卑微、瓦格纳那天国般的狂喜与他的自私和不诚实、塞万提斯的道德偏邪与他的温柔敦厚之间的差距。

有时候, 盛怒之下, 他们会试图说服自己: 这些人的作品不可能拥有他们原本以为的价值。当他们得知, 那些伟大而又纯洁的诗人们在其身后居然留下了大量淫猥的诗篇时, 他们简直被吓坏了。

他们有种非常不安的感觉, 恐怕这整个事情都是一桩骗局。“这些人都是些彻头彻尾的骗子!”他们会说。

3.作家的要义正在于他不是一个人, 而是很多个人。正因为他是很多个人, 他才能够创造出很多人, 衡量其伟大的标准就在于他是由多少个自我所组成的。

可作家的要义正在于他不是一个人, 而是很多个人。正因为他是很多个人, 他才能够创造出很多人, 衡量其伟大的标准就在于他是由多少个自我所组成的。如果他塑造出的某个人物无法令人信服, 那是因为在他身上并没有那个人的影子; 他就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借助于观察来写这个人物, 于是他就只能去描写,而不能去降生。

作家不是从外部去揣摩体会, 而是在内心感同身受。他所拥有的不是同情, 同情经常只会导致感情用事; 他所有的是心理学家称之为“神入”的心意相通。

正因为莎士比亚的“神入”能够做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他才可能同时成为既最富有生命力又最不感情用事的作家。我感觉歌德是第一位开始意识到这种多重性格的作家, 而且这个问题困扰了他整个一生。他总是不断地拿作为作家和作为常人的自己进行比较, 一直都没办法弥合这其中的不一致。

但艺术家/作家和其他人的终极目的是不一样的, 因为艺术家的目的在于创造, 而其他人的目的则是正确地行动。所以艺术家/作家对生活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是独一无二的。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对普通人而言, 一个形象是不及一种感觉来得生动的。形象只是一种被稀释了的经验, 用以提供有关感知对象的必要信息, 在感官世界中它是行动的指南。他的白日梦满足了他的情感需要, 满足了在世俗世界当中那些受挫的欲望。

可它们只是真实生活苍白的影子, 在他内心的最深处他其实认识到了感官世界的这些需要是存在另外一种合法性的。

对作家来说却并不是这样。群集于他头脑中的形象和随时浮现的想法, 对他来说并非指南, 只是他进一步行动的材料。它们具有感觉上的全部鲜活和生动性。

他的白日梦对他来说无比重要,反而是感官世界成为了暗影, 要想实际地够到它必须通过意志的努力方能做到。他在西班牙的那些城堡并非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他生活于其中的真实的城堡。

4. 艺术家/作家天生就是个唯我论者, 世界只是为了能让他实施其创造力而存在的。他仅以部分自我投入生活, 从不会全身心体会人之常情, 这使他显得毫无心肝。

艺术家的自我中心是令人发指的: 他必须如此; 他天生就是个唯我论者, 对他而言, 世界只是为了能让他实施其创造力而存在的。他仅以一部分的自我去投入生活, 他从来不会全身心地去体会人之常情, 因为无论这种需要是多么迫切, 他同时既是个演员又是个观察者。这经常使他显得毫无心肝。

拥有狡黠的直觉的女人对他万分防备; 她们被他吸引, 却又本能地感到她们永远都别想能完全控制他--这是她们的愿望, 因为她们知道他无论如何都会从她们身边溜掉的。

歌德这位大情圣不是就亲口告诉我们, 他如何在情人的臂弯里写诗, 如何用像是会唱歌一般的手指轻柔地在她优美的后背上敲击出六步格的节奏吗? 和艺术家一起生活是有害无益的。他在创作的时候情感可以是无比真诚的, 可是在他内心深处还藏着另外一个人, 会对这种真诚的情感轻蔑地竖起中指。他完全靠不住。

神祇从来都不会在创造出任何天分的时候而不同时再加上一个缺陷的, 而作家的这种多重性使他能够像神祇一样抟土造人, 同时又妨碍他在自己的创造当中成就至高的真实。

现实主义是相对的。最为现实的作家也会由着兴趣的指引歪曲他的造物。他透过自己的眼睛去看他们。他使得他们比真实的自己更有自觉意识。他使得他们更加复杂、更加内省。他把自己投入到他们当中, 努力把他们塑造成普通人, 但他从来就不是太成功; 因为那赋予他天赋、使他成为一个作家的特质使他永远都无法知道普通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他所得到的不是真实, 而只是他自己个性的一种换位。而且他的天分越高, 他的个性也就越强大, 他所描绘的人生途径也就越发不切实际。

有时候在我看来, 如果我们的后代子孙想要知道今天的世界是个什么模样的话, 他不应该去找那些以其独特的个性特质在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深刻烙印的作家, 而应该去找那些比较凡庸的作家, 正是他们的普通使得他们可以更为忠实地描绘他们周围的事物。

我不会提及他们的名字, 因为哪怕他们已经确定无疑地得到了后世读者的认可, 但凡是人总归不喜欢被贴上凡庸的标签。

不过我想我这么说大家可能都不会反对: 你从安东尼·特罗洛普(1815-1882,英国作家,代表作品《巴彻斯特养老院》和《巴彻斯特大教堂》等)的小说中所得到的有关当时的生活图景的印象, 要比从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中得到的更为真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毛姆的小说之路24:艺术家/作家的不定性是职业需要,他们必须是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dp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