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杂谈《生死疲劳》

杂谈《生死疲劳》

作者: 奕畅 | 来源:发表于2022-03-30 18:06 被阅读0次

    原创 奕畅【杂谈】

    《生死疲劳》是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之一。记得2012年,我家先生把书店里成套十九本的莫言小说买回家给我读。他知道我喜欢读小说,还听说莫言的小说获奖了,就有了一掷千金的冲动,兴高采烈的把书抱回了家。我非常激动,开心,那是我收到的最喜欢的礼物。于是,连夜开始读。

    当时《红高粱》已经上映,看后感觉不错。也许,我当时的期望值过高,也或许读书的方向大多以清新叙事为主,对于他这样的写作风格,仅在《百年孤独》的笔风中有初次的接触。不是我阅读作品的主流。这次大量接触莫言魔幻现实主义讽刺手法的作品,确实让我在探索故事情节的同时,对其中的某些描写有一种想呕吐的感觉。这是我真实的感受,没有夸张。在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后,就搁置书柜之中。偶尔会翻阅其中的一部来细细品尝。十年后,再次来读,有了深层次的感悟。

    《生死疲劳》:叙事时间从1950年到2000年近五十年的跨度。讲述高密东北乡西门屯地主西门闹,被土改工作队枪毙后,以驴,牛,猪,狗,猴,大头婴儿为轮回的故事。叙述的是土改后,两户三代农民生活的变迁。详细的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进程。

    解放初期,为了人人有地种,家家有饭吃,实行土地改革。就有了“打地主,分田地”的政策。农民实行合作社,集体制,以村为首的大队,小队带领社员种粮食。种田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就有了之后的包产到户。各种政治运动的混乱,文化大革命的兴起,使得人们生活在动荡之中。其中大量描写以魔幻的视角,看待现实的生活。剖析现实生活中的弊端,和人类的劣根性。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后人的评价是对历史的总结。对于当时的社会,人们只能在探索中求生存。

    为什么莫言小说,在没有得奖之前,国内知名度并不高。并且,对于他的作品褒贬不一。细细想来,对于过去的,特别是近期的历史,没有人敢于直面谈论。涉及到政治方向的问题,没有人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毕竟,以史为鉴,过去的文化大革命带给知识分子的伤痛,才刚刚愈合。又因为这样的认知,也是具有片面性的。虽确实有不妥之处存在,瑕不掩瑜。所以魔幻主义写作手法,是一种高超的表达的方式。

    就文学功底来说,莫言的写作比较接地气。时刻围绕着身边的人和事,小人物,普通大众,讲精彩的故事。让你身历其境,人物栩栩如生。描写的幽默风趣之处,就像在你身边刚刚发生的事情,随手拈来。对于事物的认知剖析,心理活动的刻画,深刻而详尽。有些描写达到“俗不可耐”的程度,这也许是有争议的地方吧。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奇妙的故事。

    我们常说,人类的发展是一步步走出来。只有不断探索,改革才能够进步。历史的进程需要反观思考,优胜劣汰。所有的文学作品呈现的是夸张的历史,有文学写作的艺术需求,好看,对于读者具有吸引力,津津乐道,这就是一部好的作品,值得一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杂谈《生死疲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dw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