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个同事W聊天,聊了好多的话题,陪伴彼此度过了比较无聊的工作时光,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也彼此启发。
1.社交媒体上表情的使用。每个人真的偏好不同,就一个表情而言,表达者想传达的意思跟接受者接受到的完全不同。比如我们的工作沟通软件有个表情是sarcastic smile,我按照字面理解就是嘲讽。但他没看字面理解,按照表情图像来理解就是(略拽的那种)坏笑,内心os“原来如此”。就因为我们对这个表情的使用有理解上的差异,我多次因为他使用了这个表情表达了沉默不想跟他说话。我想到了跟父母之间也常常有这种隔阂,有很多用语习惯不同导致对方接受不到正确的信息,进而引发吵架。
2.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熵增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对生活的启示?我们双方都认同科学的定律跟社会学的经验不能一概而论,所以以上两个定律只能说明第一和第二永动机是不能被造出来的。现在好多营销号拿来消费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似是而非地讲一些鸡汤,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
3.对于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我提出了担忧,同事告诉我,默默做事的其实大有人在,只是没有商业价值所以平台不会做过多的宣传。另一方面,哗众取宠资料的生产者是少数,只是被媒体和资本放大了。
4.就金融行业配置资源失效的情况之一:制造类品牌创收其实都有自己的科研部门,他们很想跟资方聊聊这些,但资方只在乎“你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只想赚快钱)。这样对资方而言就容易错过好项目,等别人起来了,就变得“高不可攀”了。不过我想说,想赚快钱本身没有对错,若只想赚快钱那就问题了。投资人目光短浅,很可能是资本量不够,大资本才能玩得起周期长有失败可能的项目,等到钱足够多游戏规则就会改变。
我们一致同意,因为金融机构存在这种失效性,所以大的项目还是得拿捏在国家手里。
5.说到夹在两个大城市中的三线小城,特别宜居。不仅自然风光好,而且基建也被沾亲带故地拉上。
6.关于小时候旅游都只是看看热闹,我跟同事编了以下的段子。
同事:总道百闻不如一见,然儿时才疏学浅,却是先见后得闻,见时不得要领,闻后追悔莫及。待得学有所成,复欲略闻者之精妙,却见诸多繁杂喧嚣,不复得见初心。
我:而后吾辈及冠,欲另觅结庐仙境,欣然往之,曰人畜相宜,芳草鲜美,商贩不至,车马难通,吾等可品鬼斧神工之妙,天然去雕饰,数日兴尽而返,岂非快哉。然实则难得矣。
同事:西南之桂林,山清水秀,鱼米丰饶,山歌楚楚,余音袅袅,乃洞天福地也。
7.公司的学习报告的写法。既然是教操作,那就把过程梳理一遍,作为学习报告的主要内容上交。
8.闲谈莫论人非,静坐长思己过。我们聊到一个同事的性格是喜欢“把所有的事都自己扛”,并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我不自觉地吐槽。同事指出一切对事不对人,也算给我敲警钟吧。每个人都不同,要善于接纳。
9.不可刻版印象他人。我这位同事啊,虽然平时都买着东西吃,也不是完全不做菜的,相反因为在家里给妈妈打下手,在一旁观察学到了很多。所以平时就做饭这个话题也是能聊起来的。另外他本人之前跟一个性格开朗八面玲珑的人一起吃饭,最近不知因为什么分开了,按照我同事的性格,他的确很容易得罪人的,但是,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是不能如此妄加揣测的,人来人去也都是常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