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民生领域,经常见到一些地方有“推进xx均等化”的政策提法。不管能否最终落地落实,至少表明了政府的态度和努力的决心。这是一件好事,或者说初哀是好的。
但是,“均等”可能吗?可行吗?显然具有不确定性,更进一步说,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均等的期翼不具现实可能性。
以教育为例。城乡的教育可能“均等”吗?虽然从理论上讲,城乡的划分只在于区域的空间布局的区分,但城市自形成始,便在资源聚集、要素整合和集约发展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换个角度看,正是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阶内在地需要资源要素集聚集约,以发挥更大的综合效应,才逐步产生了城市。就此而言,城市天然地也持久地具有农村不可以拟、难以企及的巨大优势,能更充分、更高效地集聚各种发展资源要素,包括人才等要素。城市对乡村资源要素的“虹吸”是不可避免的和阻隔不了的。
城乡之间的这种差别(甚至可以说是级差),是历史运动中自然形成的,或者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动创造而衍生的,将始终存在。城乡差别既然是一个不可改变也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那么在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面前,城乡教育均等化可能吗?显然不可能。
但城乡之间的资源要素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动态的均衡。所谓均衡,主要是指城市对乡村资源要素的〝虹吸”,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举措进行有序控制,从而避免由乡到城要素的单向流动,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一定缩小和相对平衡。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个人才认为,城乡之间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均衡”是可能的,“均等”则不现实,“均衡化”的主张优于“均等化”的设想!
网图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