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文化(清新思想)创始人张凡凡
“清新”思想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清派文学以中国优秀传统道德为道德规范,是古典文学的现代形式,是纯粹的文学。立本道义,文字清秀,意境惟美是清派文学的特点,也是衡量清派文学的标准。诗为情感而作,不是为形式而作,这是清派诗歌的特点。评判诗歌的标准是意境和神韵。在清派文学的基础上,我提出了清派文化的概念,后改为清新文化。清新文化是一种思想,也可以称为清新思想,体现了文学艺术家及大众对清新纯粹风格的追求,强调文艺工作者须有社会责任感,以“正义仁爱,纯真高雅,清新自然”为方针;以中国优良传统思想体系为道德规范,注重气节、自强不息、刚毅正直、坚忍不拔等精神;勇于创新;通过各种活动、媒体等方式传播;各种形式如文学、书画、音乐等不限。不清无以新,倡导清新思想、发展清新文化就是激浊扬清,就是抵制、去除邪气和暮气,促进优秀文化起到引领作用。清新文化具有文化所特有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能并能极大限度的发挥这种功能,作用于人的心理层面,让人们感受到“世外桃源”的淳朴之风,缓解人们来自社会、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从而让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清新文化不仅是狭义的文化,也是广义的文化,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清新思想应用广泛,不局限于文化艺术的范畴,对生活、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也有指导、促进作用,事实证明,清新思想能够推动个人、社会和国家向上发展。先进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科学成果,而清新文化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最新理念的再创作,是传统文化的创新理念,综合古典和现代的精华,使传统文化更赋有时代性,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清新文化的长远发展目标:重振泱泱文化大国的雄风,重新焕发悠悠文明古国的荣光,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促进世界文化的健康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融合。清新思想无国界,适用于任何国家、任何政体。清新思想是永恒真理,适用于任何时代。
论“清”。首先,中国传统哲学时常体现“清”字。中国人通常信仰儒、释、道三种美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信仰。尤其是道学,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是传统观念的主要源头。清静无为是道家最重要的思想,“三清”为道家学说的象征。在儒家、佛家学说里也常出现“清”字。文化艺术以哲学为基础,因此,清的风格是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基本风格,是艺术之魂、意境之魂。其次,“清”不仅是诗美学的重要范畴,在古典诗学中占据重要位置,而且是中国文艺中的一个独特概念。在文艺的历史语境中,它既是构成性概念,又是审美性概念。可见,清的风格在文艺中的核心地位。这一理论在历史上是有根据的。“清”的概念首先是作为生理学意义而出现在魏文帝曹丕的文气论里,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人禀气而生,气有清浊。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有清气和浊气两种。这里所说的“气”,指作者个性、才能构成的精神气质和作品的风格。他强调“文气”是先天的禀质,文章要表现出作者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个性才能,作品要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品位,以自己的文气贯穿整个作品,这种“文气”是作者内蕴之气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境界和风格。人的清浊决定了文的清浊。作者的品位、品质“清”,作品才会体现“清”的风格。凡成为名家大家者,格调必清。再次,从陆机到钱起的六百多年间,“清”这种非常文人化的趣味已逐渐定型。“清”在先秦出现在音乐评论中,“耳辨音声清浊”。师旷鼓琴的故事,对《清商》、《清徵》、《清角》不同乐曲有具体描写。西汉张衡《西京赋》:“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将“清”字与音乐给人的听觉印象联系起来,清字同时成为形容音乐美的概念,直到后代一直沿用。六朝时用于文学批评,到唐代诗论中,“清”已成为很活跃的诗美概念。它的内涵直到明代诗论家才加以概括,形成有关“清”的诗美观。由于它自始至终都是与古典文艺的终极审美理想相联系的一种趣味,这决定了其在古典文艺中的重要位置。再有,古人在选用人才时,也以清气、“清”的品质为主要标准。清气即是正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尊清贬浊。“清”也成为人物品评的重要标准,不仅是中国文学艺术乃至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人们内心的信仰和精神追求。
论“新”。“新”字,是创新。任何思想、文化只有把握时代脉搏的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新”有三个含义。首先,“新”字强调的是时代性、与时俱进。“清”本就有“出新”的意思,与“新”组合后更强调了出新、创新之意。清新文化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时代而存在,不可能一成不变,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其次,“新”相对于“旧”而言,虽然人们求变求新的态度很强烈、有喜新厌旧的心理,但客观上讲,并非所有的“新”都是好的、符合人们意愿的,所以必须对“新”进行一定的限定。这种用“清”限定的“新”就是一种好的“新”,一种纯净的“新”、脱俗的“新”。第三,只有求真务实的创新,才是“清新”的。“清新”虽然强调创新,但这个“新”不是毫无根据的创新,不是一些沉渣的泛起,不是一些老旧的修补,而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是追求真理的基础上的创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由于“清新”这种思想包含着创新发展,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它适用于任何时代,是永恒真理。清新思想高举烛照人生、驱散黑暗的真理火把。一个人,只有选择了真理作为最高价值,才有与种种假恶丑作斗争的思想武器和人格力量。一个国家,只有以真理为动力,才有前途和希望。
清新思想是积极向上的力量,它应用广泛,在任何时候,对社会、国家、世界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事实证明,清新思想是真理,具有导向性、标杆性、示范性、代表性的品质,完全可以如名垂青史的思想学说般泽被后世、世代相传。
清新思想倡导“真”、“正”、“廉”,追求真善美和弘扬真善美。首先,清新思想力戒随波逐流、左右摇摆,而是求真务实。其次,清新思想弘扬正气。清新思想弘扬永恒正义,强调反映真善美战胜假恶丑。最后,清新思想秉承公正、践行清廉。
清新思想积极健康,恶俗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腐败文化,是当代社会腐败现象滋生的。一个社会只要是上升的,那么,这个社会是清廉公正的,人民是和谐的,文化和思想就是清新的。而一个社会只要是衰落的,那么,这个社会是腐败的,人民是怨怒的,文化和思想也是恶俗的、腐败的。因此,我们坚决反对恶俗文化,积极倡导清新思想和发展清新文化,必将迎来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国家进步。
清新是时代和人民对文艺的要求。今天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新中国建立以来60多年时间里,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同时,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矛盾、问题,甚至很龌龊的东西。这些好的和不好的东西都是社会存在,都会反映到社会意识中来,包括反映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中来,势必会出现“浊”和“清”两种现象。很多现象表明,人的思想已经偏离了健康的轨道。不倡导清新思想就会影响时代的进步。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清新是时代的呼声。经过改革开放,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已经大大改善,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但是,我们不得不指出,在这些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生活中,作品“清”者清,“浊”者浊,可谓泥沙俱有、鱼龙混杂。对此,广大群众非常不满意。因此,清新也是人民的呼声。
清新思想正是应运而生,既刚柔并美,也刚柔相济,真正做到清而不失之单薄,华而不失之奢靡,巧而不失之纤巧。这不但有利于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且有利于人的高尚人格的塑造。可以说,清新思想完全适应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首先,清新思想反对骄奢淫逸,崇尚节俭朴素,符合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清新思想反对投机钻营,提倡精神寻根,符合中国当代社会固本强基的发展要求。再次,清新思想要为基层民众说话,维护和捍卫他们的根本利益。最后,清新思想反对媚俗下流,崇尚健康向上,顺应了中国当代社会正在崛起的发展势头。
《艺术概论》里说:“精神产品的商品属性和审美属性这样的双重属性,带来了精神产品生产的两个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数情况下,精神产品的两个效益是统一的。也有两个效益不统一的时候,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比如,有些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经济效益不理想,甚至出版不了。而一些低俗恶俗的东西似乎市场很好,但给社会带来精神污染,社会效益极遭,对社会的危害大。因此,在宣传、文化工作中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作为最高准则,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坚决服从社会效益。”改革开放以来,商品化庸俗化倾向严重。拜金主义、一切以市场为取向导致了有些人不惜降低品位、出卖人格来迎合读者和观众,导致文化、思想的庸俗化、恶俗化。有些人到处乱跑乱演,用一些低级的内容和形式去捞钱,欺骗观众,恶性竞争,为了所谓的“成功”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违背道德违规违纪违法。这些都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坏了社会公平,污染了文化环境。文学艺术不可偏离扬善抑恶的轨道,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有必要提倡正面的道德观。只有清新盛行,假恶丑就会偃旗息鼓、销声匿迹。同样,如果假恶丑不能偃旗息鼓、销声匿迹,真善美永远不能真正盛行,只有坚决灭除假恶丑、洗涤污浊,才能真正弘扬真善美,世界才会清新、美好。只有扬起清新之风、宣传清新文化、倡导清新思想,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控、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严肃的法律手段,恶俗文化、腐败文化、一切不健康思想才能得以坚决的遏止,我们才会有一个健康有序、公平发展的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只有去浊扬清、坚决清除不良不健康的因素,社会风气才能真正得到净化。这正是清新文化、清新思想这一真理的价值所在。
文化发展、思想意识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深化,产生出一些矛盾。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偏离了道德方向的矛盾须用严肃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解决。解决矛盾是走向和谐稳定的必经之路,矛盾解决不了就会出现乱糟糟的局面。道德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净化对于精神生活和社会风气至关重要。良好的道德、文化环境让人心旷神怡、精神倍增、品德高尚,不良的道德、文化环境让人精神萎靡、躁动不安、思想败坏,甚至严重危害社会。清新盛行,一方面,要宣扬清新思想、清新文化,一方面要“激浊”,让那些假恶丑偃旗息鼓、销声匿迹。我们贯彻的是“双百”方针,同时,坚持“二为”方向,就要给人民群众和社会提供清新的而不是恶俗的甚至腐朽的精神食粮。有没有这样的理念,直接影响到文化的方向和作品的导向、影响群众思想发展的方向、影响社会风气和社会健康、影响整个国家的向上发展和欣欣向荣。文化影响人的思想,思想指导行为。总而言之,如果文化不清新、人的思想不清新,社会就颓废,国家就衰败。所以,思想、文化是否清新,对于一个人、社会、国家是否往健康的方向发展,至关重要。
倡导清新思想、发展清新文化是需要政府扶持、推动的文化事业。文化的本质是创造,这种创造称之为“原创”。清新文化是一种思想、信仰、学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理念、是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原创文化,是原创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象征,其价值是永恒的。“文化事业靠政府,文化产业靠市场。”任何文化的发展必须遵循这一发展规律。只有在文化事业大为繁荣的前提下,文化产业才能赖以发展壮大,不可本末倒置,而目前作为一种思想的清新文化是文化事业而不是文化产业,思想学说比如道家儒家等是无法拿来换钱的,因此清新文化是需要政府扶持、推动的文化事业,这是它作为文化事业的属性决定的。其产生和发展,依靠功利性很强和商业味很浓的文化产业是难以实现的,只有在政府的支持下、在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下,个人和团体呕心沥血、不懈追求,才能得以完成。一部好的作品、思想学说比如《论语》《道德经》等著作社会效益很高,经济效益却不高。历史上很多学说著作的出版需要作者自己出钱甚至赔本,是因为这些作品是思想学说、是文化事业,而不是追求市场的文化产业。由此,只有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才能把清新文化办成导向性、示范性、代表性的高水平的标杆文化,才能挖掘和发挥其巨大的潜能和作用。可以这么说,没有政府在政策、人力、物力、财力、舆论等各方面的支持,清新文化这一文化事业将步履维艰,不可能更好的实现价值、发挥能量,也不可能实现其长远发展目标。
书法绘画最能体现“清”的风格,因为视觉是最快速度的传播方式。凡是主题健康的书画都可以归为清新书画,绘画立足传统,吸收中国传统和西画技法,也主张中西结合。凡是积极向上,凡是追求公平公正,凡是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当代社会健康向上的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和倡导,无论是柔和还是阳刚的,都是清新音乐所倡导的。首先,清新音乐必定有情,所表达的清新就是一种真挚的感情、一种风情。其次,清新音乐追求高尚的表现,既反对空洞的说教倾向,也反对过度的娱乐化倾向。音乐作品是否清新主要看主题是否健康,这样才能让人产生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
“清新”一词作为一个审美范畴,能够很好地概括一种审美旨趣和价值追求。这种审美旨趣和价值追求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诗学、书画、音乐等艺术的领域,它对生活、文化特别是文化生活产生深刻引导作用。这就是说,文学艺术要清新,生活要清新,文化要清新,文化生活也要清新。“清新”是健康文化的一个基本品格。如果说一般的生活往往指的是物质生活的话,那么,文化生活指的是精神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的创造。文化既超出生活、高于生活,又融入生活、引导生活。文化对于生活的引导作用无处不在。清新的生活、清新的文化则涉及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清新成为整个文化生活的价值指向和品格追求。清新的文化生活旨在对于现实的文化生活的一种超越、从而提升文化生活和生活的品位、旨趣、精神境界。在寻求精神满足的追求中,更有一些人是寻求一种清新的文化生活,那就是从现实生活中超越出来,追求清纯新颖、高雅诗意的生活,赋予生活以“清新”的格调。清新的文化生活不能缺乏物质基础,但不以物质的满足为手段,不以庸俗低俗为方式,不以因循守旧为目标,而更注重精神的独立、自由和创造。可以这么说,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都体现了“清新”的文化生活品格。古今很多学者、名家、大师都是崇尚清新生活方式。他们不断超越自己、超越生活,向思想的深处、向精神的高地进发,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兢兢业业、奋斗一生,他们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泽被后世、名垂千古,更主要的是他们的精神成为古今学者学习的典范。有这种执着的清新精神,他们的一生就是清新的一生。清新的生活、清新的文化、清新的思想、清新的艺术,其实是融合在一起的,体现了“清新”作为我国优秀传统审美文化范畴所具有的生命力和作用。
在对企业文化的研究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清新企业文化的构想。中国传统哲学如儒家、道家等思想学说在企业管理中恰如其分的运用是中国企业文化的特色。清新企业文化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基础,是自然、淳朴、和谐的企业文化,概括成真、诚、和、德四字特征,即无为之真、诚信经营、内外和谐、道德为本。
概括地说,清新思想出现了这样八个显著的特征。
第一、清新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坚决抵制畸形文化。在中国当代社会,不少人过于追逐物欲,丧失了对精神的崇高追求,出现了畸形发展的严重现象。尤其是一些人正在奇幻视觉与娱乐假象的享受中消蚀掉对社会、生活本质的判断力,沦为被钩魂摄魄只剩躯壳的天真粉丝乃至忘记自己是谁的游魂野鬼。不少人在这种只重技术与金钱而忽视精神的片面追求中畸形发展了。清新思想不但倡导人的健康、全面发展,而且反映人的健康、全面发展,批判人的畸形化片面化,让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净化社会风气,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第二、清新追求社会共同发展,反对奢侈文化。在中国当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不可能出现五个手指一般齐的状况。有些奢侈文化助长了社会的片面发展。而清新文化则追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强调人人都应拥有共同的平等的发展机会。在中国当代社会,人民群众并不憎恨贫富差距,而是憎恨发展机会和待遇的不平等甚至丧失。因此,清新文化强调社会的公平共同发展,是对人民群众的普遍诉求的反映。
第三、清新追求创新,坚决超越守成文化。清新思想所追求的创新不是自足的,而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创新。这是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已由赶超的模仿和学习阶段逐渐转向自主的创造和创新阶段。清新思想正是应这种自主创新的历史阶段而生的。
第四、清新是刚柔相济的。有一种说法叫刚健清新,可见清新可以跟刚健在一起,因为“清”作为形容词是柔弱,而作为动词是刚劲的。不“清”无以新,不清除污垢就不能“新”,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清新”。 清新思想体现上,既包含柔弱的作品也包含阳刚的作品。
第五、清新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追求合规律与合目的的高度统一。这种自然而然的境界不是随意而任性的,而是无法至法的不露痕迹的自由境界,没有任何技术的造作。
第六、清新还是丰富和明朗的和谐统一。清新不是单一,不是没经风雨的一尘不染,而是久经风吹浪打后的凤凰涅槃。比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不完全是“洁身自好”,还有在抵制和拒绝污泥的斗争中保持自身洁净,不同流合污。因此,清新不是单纯,而是明朗;不是复杂,而是丰富。
第七、清新反对脱离内容的形式雕琢,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比如,一部真正的好作品只有内容与形式都表明为彻底统一的,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第八、清新思想具有世界性,没有地域局限。清新文化强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格局中把握文化的前进方向,不仅有利于克服民族文化的局限,而且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融入人类文明中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因此,“清新”不仅是文化的核心、主流,也是人类内心的诉求和共同信仰,没有宗教、国家和政体的界限。《艺术概论》里说,艺术起源于宗教,艺术和宗教的融合促进了彼此的发展。道教的三清境、佛教美轮美奂的雕塑绘画、基督教的唱诗班,体现共同的超然境界“清新”。“清新”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追求,也是不同宗教追求的终极境界。人在脱俗中,感受到鸟语花香、田园山水、清风明月等美境,忘记了世事的烦扰和琐碎,浸润在一片清新之境中。跨越了宗教、国家和政体的界限,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适用,这也是清新思想的重要内涵。
张凡凡创建清新文化过程:
2002年底,张凡凡想出版诗集,不少出版社都说纯文学没有市场,需要自费出书。于是,她开始思索创建一个“清”字方面的文学流派,翻了一些资料,获得了一些关于文学流派方面的知识,经过研究写出论文《清派文学概述》。
2003年3月,论文《谈我心目中的“清派”文学》发表在《中国文化报》上。不少刊物和网站也转载了这篇文章。在文学艺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反响。有书画家觉得张凡凡的诗非常有意境,就以她的诗为内容写书法绘画。
2003年6月,张凡凡自费开办了清派网,给文艺家宣传。
2004年5月,她自己印了一本诗集《古楼梦清》。之后,相继发表了《清派文学的道德规范》、《财富时代,清新企业文化的应用》、《清新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风尚》等一系列清新文化理论。
2005年1月,张凡凡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首届清新文化研讨会。
2005年9月,第二届清新文化研讨会。在第二届会上,与会各界知名人士对她发表的论文《清新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风尚》里提出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清新文化折射出先进文化的显著特征,丰富了新时期的和谐理念。
2006年3月以来,相继在各报刊媒体上开办“凡凡清新文化”等栏目。
2006年8月,清新企业文化推介会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举行,她在会上作了《财富时代,清新企业文化的应用》的主题报道,清新企业文化的诞生无疑将成为企业文化理论发展的新动力。这篇文章在《企业研究》杂志上发表。
2006年11月18日,“和谐中国 清新文化”第三届中国清新文化研讨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7年,编辑印刷个人文集《红楼不是梦》。
2008年1月26日,第二届中国清新文化颁奖盛典暨第四届中国清新文化研讨会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坚持文化创新、弘扬传统文化,扬起清正淳朴的文艺之风。
2008年5月,为了鼓舞艺术家坚定信心不畏艰难的精神,“浓墨贺奥运丹心绘河山”中国国际名家清新书画艺术作品展于2008年5月18日在北京拉开序幕。
2008年7月6日,“浓墨贺奥运 丹心绘河山”第五届清新文化研讨会暨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会在京举行召开。与中国音乐学院合作,组织了一次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会。
2008年9月6日,“人文奥运 和谐中华”庆祝北京奥运圆满成功大型书画活动暨中国国际名家清新书画艺术作品展在京举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2009年7月11日,第六届中国清新文化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回顾传统文化建国六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研讨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积极推动我国文化健康发展。
2010年12月12日,“盛世阳光”第七届中国清新文化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11年8月6日,“盛世阳光”建党九十周年书画展暨第八届中国清新文化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12年10月,“清气华章 共创辉煌”第九届中国清新文化研讨会暨书画展胜利召开。
2013年11月10日,“清气乾坤 盛世辉煌”第十届清新文化研讨会暨书画展在北京举行。
2014年10月26日,“辉煌中国 共筑梦想”第十一届清新文化研讨会暨书画展在北京成功举行。
2015年11月6日,“天朗气清”第十二届清新文化研讨会暨书画展在北京举行。
2016年11月5日,“创新发展”第十三届清新文化研讨会暨书画展在北京举行。活动的主题是增强原创能力,创新促进发展。
2017年12月22日,“清雅纯净”第十四届清新文化研讨会暨书画展在北京胜利举行。活动的主题是提升清新格调,倡导清新生活。
张凡凡简介:
清新文化(清新思想)的概念由张凡凡提出,是传统文化的创新思想。张凡凡自小爱好古典文化,2002年提出中国清派文学以及清新文化的概念,以此引领中国传统文化潮流,并有志此生致力于此。2003年,论文《谈我心目中的“清派”文学》发表在《中国文化报》上。在《艺术评论》杂志等多家媒体相继又发表了《财富时代,清新企业文化的应用》、《清新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风尚》、《倡导清新,抵制恶俗》、《刚柔相济出清新》、《清新音乐前景广阔》、《清新文化生活方式》、《清新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一系列清新文化理论。张凡凡,本名张凡,学者,诗人,词曲作家,创作型歌手,书画家,清新文化创始人,研究生毕业,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电影家协会会员,北京丰台美协会员,中国榜书协会会员,东方华人文化艺术团歌手,中国清新文化协会执行会长,北京凡凡清新文化发展中心总裁,清新书画院执行院长,清派网(清新文化网)主编。多次在《诗刊》、《散文百家》、《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词刊》、《艺术评论》等刊物发表作品。她在理论、文学、书画、音乐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从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张凡凡组织举办了十四届清新文化研讨会。清新文化受到国内外追捧和推崇,是必然的。韩国前总理李寿成、蒙古国国务院秘书长DEMCHIG(德木其格)、汤加国公主殿下Salote、多国大使参赞等国内外各界领导、学者、文艺家给张凡凡和清新文化题词,对她在促进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了肯定和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