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幅冰山,仅仅露出一角,大部分沉默在水面以下。就像孩子,我们看到的只是他的冰山一角而已,真实的部分我们家长看到了吗?就像那份个位数的成绩单,它的背后到底在无声的诉说了什么?我们去深究了吗?
第二节课,孩子学习的内驱力:成就感、支配感和归属感,这三点很重要,三点互相支持,成为一个闭环。先说成就感,不要说孩子,即便大人,如果不停的努力却感觉没有突破也会沮丧。支配感更不要说,没有人愿意被驱使做事,只有是自己内心愿意做,感兴趣的事情才更能激发潜能,很多名人的故事都验证了这一点。最后说下归属感,我理解的是外在环境形成的氛围,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相互之间的激励会让人更有向上的动力。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名校更出人才,而不是一些技校的学生。三者有关系吗?我认为是环环相扣的,归属感,支配感,然后成就感,首先要放手,给孩子自主权,然后寻找归属感,最后产生成就感,又进一步促进孩子的动力,螺旋上升,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节课是什么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幅画,海豚还是不可描述的场面呢?很多时候我们家长是把自己内在的东西投射到孩子身上,或者这么说吧,我们看待事情总是带着自己的烙印,拿经验或自我理解的东西去匹配。事情真实的面目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大概只是管中窥豹,盲人摸象了。蒋老师在第四节课时带大家回顾时提到药家鑫和傅聪的例子,让我们思考为何同样遭受家长暴力的孩子,却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我们看傅雷家书就会明白,那一封封与孩子的倾心沟通,事无巨细的提醒,爱的表露就明白俩孩子(当时的孩子)所得到的是多么不同,药家鑫的父母爱孩子之深毋庸置疑,可是从孩子这里真正得到的是什么呢?我们不得而知,父母可曾真正把自己所想所做的与孩子连接起来,拨动了他的情感之弦呢?难说,如果没有连接,没有触动,大概南辕北辙就不奇怪,你的期待,孩子的做法两者匹配不上了。
第四节课学了什么呢,印象深刻的是最后那幅画。我按照我接收到的东西来写吧,我理解的是看到自己,只有看到自己,才能更好的与孩子相处。大概这是蒋老师第三次留作业的用意吧,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才能看到孩子的高光时刻,如果一味的只看缺点,大概看孩子也会如此吧。多说几句,我自己还包括一些妈妈吧,大概有些追求完美的倾向,不光经常拿着放大镜看自己的毛病,对孩子也是如此,诚然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孩子各方面都出色的,但问题是,这样的孩子太少了太少了,为何要偏执的追求难以做到的事情呢?
最后的这副画忽然触动了我,让我几乎热泪盈眶,蒋老师的解说很动人,这副画展示出来的哪里让我感动不已呢?是那个缓慢的以自己节奏前行的蜗牛吗?虽然很慢,但依旧在坚持前行,就像我这些年的不懈努力?是那个胖胖的让人有依靠感的,提着一盏明灯的大熊,我多希望在我行走的路上也有这一盏灯指引着。就像那个瘦弱的女孩,怯怯的牵着大熊的衣角,放心的跟他走吧。她让我想起自己的孩子们,我能深深的感到,起码到目前为止,他们对我是有多依恋,我又该如何反馈他们对我的这份无限的信任和深深的爱呢?也许我也是那个瘦弱的女孩,很多年来一直独自面对外面的各种遭遇。
这副画展示出一副和谐自在的氛围,虽然世界熙熙攘攘,快速变化,但依然可以有自己的节奏,只要我们一起,在走着。
画面中每一个形象可以是“我”,“我”是多方面的,察觉自己是为了避免陷入自我意识中,尤其在面对孩子时。我们不必总是正确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世俗的意义去做父母,但我觉得唯有看到自己,才能更好的去看孩子,与孩子产生真正的情感连接。有一句话说“人所有的我都有”,好的有,不好的也有,也许如此,我们才不必对孩子苛刻,不必总拿自己的一套框住孩子吧。
再次感谢rue和蒋老师,让我开始思考一些问题,并有收获,希望能用于实践,与孩子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