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4日,清明节,也是一个举国哀悼的日子。全国上下弥漫着悲伤的气氛,一些游戏公司为了表示哀念,将自己旗下的所有游戏停止一天,最著名的就是腾讯了。一些无事可做的人就烦躁了,很无聊,于是就发生了接下来这一幕。
A同学在空间里这么说:“国庆的时候,一个个此生无悔入华夏的,现在举国哀悼停你一天游戏跟杀了你妈似的。”B同学看到了,在下面评论了这么一句话:“我可以忍住一天不追星,你可以忍住一天不打游戏吗?!!!哪来的脸去骂我们!”C同学在学校的演讲群这么说:“由于B同学语言不当,太有讽刺性了,应该在这个群里公开道歉!”三个人的几句话,造成了这次事故。
我们先从A同学的角度思考问题,A同学应该是在网上看到了这么一段文字,感觉很有意思,便想把这段话发到空间里面,调侃一下,本意应该是没有那些伤害人的意思的。这可能只是一个人的性格所致,A同学的性格可能就是比较幽默一些,所以看到这些网络用语,感到很有同感,所以才会发出来的,本意是不坏的。
再来看一下B同学,他的意图应该是这样的。他看到了A同学的这段文字:“国庆的时候,一个个此生无悔入华夏的,现在举国哀悼停你一天游戏跟杀了你妈似的。”B同学说的意思应该是:“你都不可以忍住一天不打游戏凭什么说别人呢?自己做不到,还去说别人”
然后来看一下C同学。他应该是现在A同学的伙伴,出于友情,他本能地去批评B同学,没有思考。并且以“B同学语言过激”的缘由,让B同学在学校演讲群里公开道歉。
那么,为什么他们三个的几句话,会把这个“事情”弄成“事故”呢。
首先是A同学,他的本意或许是好的,用风趣幽默的网络用语来调侃、嘲讽那些离了游戏不能“活”的人,但是他的语言有点不恰当。会使一些人误会,甚至发生争执,案例就是B同学。
其次是B同学。他在网上冲浪时看到了A同学所发的文字,B同学将A同学的意思理解到了坏处,以为A同学的意思就是纯属的嘲讽,只是纯属说话难听,开始抨击A同学。但是AB同学的本意都是“哀悼日就好好哀悼,忍住这一天。”B同学将A同学的本意理解错了。
最后就是C同学。C同学其实相当于一个“吃瓜群众”,和A同学关系很好,站出来给自己的好朋友A同学出气,开始抨击B同学。而B同学也用了一些网络用语,文字不是那么文明,所以C同学就拿着这个点,闹到了年纪演讲群里,把事情闹大了,要求B同学公开道歉。
所以说,这件“事故”的缘由是这样的:A同学的网络用语不当,很不文明,让人误会;B同学的理解错误,用网络用语抨击A同学;C同学出于好兄弟A同学被欺负的缘由,来抨击B同学,并且要求B同学在年纪演讲群道歉。
声讨有边界,万万不可跨越这界限,一定要“慎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