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勤记·531:教师的选择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教资考试当着自己初入社会前的一种选择,每年至少有30%参与考试的人拿到教资证。
一方面,教师队伍在不断扩大;一方面,学校却在为缺老师而苦恼。
紧张到什么程度呢?一个朋友说,在一些学校,数学可能是拥有体育教资的老师教的,最急缺的语文老师,低年级的课程可能是数学老师在带。
“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
可真不是一句笑话。
原来一本小学的教师资格证,还能跨学科使用。除了一些专业性特别强的学科,比如音乐和美术,其它学科之间其实是互通的。
学校的一些科目,常常因为老师的不足,直接让其他科目的老师兼顾,或者干脆就取消,尽管在课程表上还能看到它的身影。
比如一些小学的《道法》课,因为没有道法老师,这些课都变成了语文课。
考了教资,最后没做老师的,大有人在。或许只是为了增加人生的一段履历罢了。
做了教师的,因为教师编制系统的严格考核,以及部分条件的限制,加上代课教师薪酬与福利上的尴尬。这让年轻的老师,留不长;有一定教龄的老师,留不住。
“虽然工资一学年已经提到五万,此外还有各种岗位的补贴,但一算到月平均的工资所得,也就没多大吸引力了。”一位在学校代过课的老师说。
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就可能影响到教学的成果。
“新手教师,只能按照年段长的要求安排教学任务,就可能在快速提升学生成绩上走一些捷径,特别是语文作文这块,直接让孩子背同步的范文,这是作文教学空白的无奈之举。”
当然,一些学校也在做着更多的尝试,比如在延时服务中,引入项目,安排一些特色的课程,年轻的老师不仅在可以增加收入的同时,也能更加自主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师始终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也就是用经营微企的方式来经营自己,无论选择在学校做教学,还是选择在课外做培训,教师给与自己的定位就得如海绵一般,不断汲取知识,提升自己,传播有价值的信息。
拿到教资,就会决定接下来的选择导向,
或许,这是在国家职业认证与各种的公考中,教资考试一直保持开放的原因与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