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在周国平那里的评价很高。他写到
没有自己独居的处所是多么可怕的事,一切都暴露无疑了。在群居中,人不得不掩饰和压抑自己的个性。在别人目光的注视下,谁还能坐在那里恬然沉思,捕捉和记录自己的细微感受。住宅危机导致了诗歌哲学的生态危机。
我觉得这里的“独居”换成“独处”或者“孤独”也是很合适的。对我来说,且不说诗和哲学,就平常的生活体验来说,我觉得独居是保全一个人的个性的必要条件。更本质地来说是人需要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上中学之后,独居的时间就很少了,真正地实现可控的独居(学生时代限于经济条件),是工作的这两年。在此之前,除了大学校外自己住过一年,其他时间都是住宿舍。学生时代里,大家一起上课,住的也是集体宿舍,所以过的几乎是集体的生活。如果没有独处的意识的话,无时无刻过得都是集体生活。在集体中,人会无时无刻在意别人的眼光,接受别人的评论。有时想让别人接受自己,喜欢自己,会做出一些本不是自己性格会做的事,所以,经常会感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跟行为是分离的,把自己的感受剥离了,行为就是在表演了。因此整个人有种漂浮着,不着地面的感觉。更可怕的是,即便如此,还没感觉到别人会喜欢自己,那就要怀疑人生了。人通常会把别人的喜欢当作对自己的价值的肯定。那时感觉做了那么多,那么累,还没有对自己价值肯定的事,感觉人生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挫败感,那感觉别提有多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