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漳州回泉州的路上,要经过洛阳桥。桥的样式颇为奇怪,桥基座犹如静卧在池塘的小船头,古朴而雅致。
洛阳桥与赵州桥、卢沟桥和广济桥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古桥,是一座跨海桥,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原名“万安桥”,始建于1053年,经过数年努力,在太守蔡襄手中终成其事。
蔡襄这个人可了不得,宋朝书法四大家之一,又因洛阳桥而名垂青史,想想当代,若是出一个这样的人物,还真少见。
洛阳桥首创的“筏型基础”“浮运架桥”“养蛎回基”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是古代大型石桥建造的工程杰作。
洛阳桥还有一个特色,颇能彰显泉州的文化,它是官方主导、全民合力建造大型交通设施的典范,体现了官方、僧侣等社会各界对商贸活动的推动和贡献。
接着我们去惠安县小岞镇的风车岛,岛上有用来风力发电的风车,风车并不是看点,而是从停车场沿着公路上行,在临近大海处,再攀爬至岛上高地,从那里眺望大海,海中有蓝白相间的灯塔,远处还有巨轮。
虽然有风,但浪很平,蓝天碧海,平铺在眼前,海风拂面,风车微转,自然心情也舒畅起来。大海就像是天然的疗愈场,对于平时不常见大海的人有一种特别的疗效。可是常年居住在海边的人,大概是敬海和畏海的。
来到惠安县浔埔村来看一看这里的浔埔女。女儿在街口打扮成了一个小小的浔埔女孩,头上铺满了鲜花,穿着漂亮的衣服,像个小花童跟着我们在村子里转悠。
浔埔人生于海,长于水,以海为生的她们最信仰海上女神妈祖,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的妈祖天香日,村民都要抬着妈祖女神从浔博顺济宫出发绕境巡香。
每到那一天,浔埔女会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戴上满头的鲜花,挑起装着五果、海鲜的竹蓝和彩灯,穿梭于长长的巡香队列中,用这样一种方式来祈福丰收与平安。
浔埔人每年都要为此准备上两三个月,届时壮大的巡香队伍洋洋洒洒前后长达一公里,除了每尊神像外,打头的方阵总是以各个年龄段头戴簪花的浔埔女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这道极具民俗气息的风景也使得妈祖巡香的名气越来越大,它不再只是浔埔人的节日,也成了游客热衷的狂欢节。
浔埔村的导游告诉我们,之所以会用贝壳来建造房子,是因为以前远洋贸易回来的商船,返航时为了压船底,会带回来当地的泥沙和贝壳,泥沙先卸下在某处,贝壳则在他们这里放下来,久而久之,这里的贝壳就很多,后来人们发现用贝壳来建造房子,价廉物美,因而成为风气。
从村子里绕出来,来到码头,正好看见一船出海的浔埔女作业回来,她们年龄大概都在五十岁以上,风尘仆仆,脸上因为日晒而显得过于苍老。
船一到码头,她们就把船中的一个个装着类似牡蛎的网兜抛在水中,然后跳入水中,用海水把网兜冲刷几下,再从水中拎起丢上岸。
等她们从水中趟到岸边,立即找出扁担,担着网兜,一步步坚定的从岸边走上来,那每一个网兜,用手提了一下,颇为沉重。
从惠安县回泉州的路上,也看到穿着特殊的惠安女从车旁走过,她们与浔埔女、湄洲女并称为福建的三大渔女。
我们在浔埔村的导游说,这里还有个习俗,也就是娃娃亲。女孩大概七八岁就要订下亲,十三岁去见婆家,成年后也不住在婆家,而是在几个重要的节日才回婆家住。
本来我以为这是个旧习,后来在车上同伴告诉我,刚才的那位导游也依此风俗,至今孩子都已经好几岁了,还未办过酒席。
后来我特意查了一下资料,似乎浔埔女依旧保留着走婚的习俗,她们把自己的妈妈叫做“阿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