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节到,到之前期待又不期待。都说现在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过年不为了好吃好喝的,还真不知道现在的年过着有啥好玩儿的意义。之所以期待,可能是因为它至少是个火热的节日,有好多的热闹和悠闲。
在放假回来之前,跟好朋友聊天,偶然得知她以往的春节过得都不怎么快乐,反而每到过年时,众多热闹非凡、欢声笑语的景象衬托了她无比无奈和孤独的凄凉。我也刚谋划过,回家要花多少钱。自己刚上班,没挣多少,可是一到过年,就盘算给谁谁买啥,给谁谁多少红包,算完账就感觉头好大。人可真累,自己都活不顺畅的情况下为别人考虑那么多,或者说,这只是虚荣心作怪,好像作为一个在外赚钱的知识青年到过年回家不拿出点儿什么就证明不了什么似的。我也不知道是哪种原因,不过最开始的出发点,还是想真正地去表达一些自己的心意吧。跟朋友聊到过年这个话题,听她说完每年几乎自己一个人过年的情景,顿生忧伤。经历着家庭的不和谐,长辈的不理解,要强和傲气的脸上藏着最最脆弱的心肠,而可惜的是,她无人能懂。所以,于她,这样的年,怎样过?对比起她的苍凉,我脑子想的是要给钱和送礼的谁和谁,呈现出了热闹的场面,突然觉得,自己跟这个世界上那么多人有粘连,真的是很幸福的。
我也冷清过,甚至也是冷清着,静到不想说一句话,不愿有任何一个有动静的想法,回到家后走家串户过年,吃了好多好吃的,感受了好多质朴的,对于内心的冲击反而是鲜明的。味道是久违的,心灵的振动还是依旧的。那些蜿蜒小路,那些野草树木,那些简单又老旧的仪式,那些升腾盘旋的烛火青烟,还是小时候的样子,还是小时候的记忆。前两天去了朋友家过年,原本已把家安到了街上的他们还是选择回到山里的老家过年,因为那里有奶奶。印象中好多年了,他们就这样一如既往,即使这让我感觉有点跋山涉水、多此一举的感觉。其实我们家也一样,年其实没什么可过的,但一个义不容辞的理由促使我们要相聚一堂吃喝玩乐的,或许是家里有爸妈,有奶奶,有那么多一大家子人,还有已故的祖辈。这就好比,根在哪里,我们就要回到哪里。这样的做法,自古流传。小时候读《乡愁》,感觉作者可真矫情,说了好多我不明白的愁:一会儿是邮票,一会儿是海峡的。现在长大了,真的就明白了,而且乡愁可能还不止他说的那几种。比如,乡愁可能是破旧的房子、门前的草木、泥泞的小路,有可能是妈妈的味道、父母的争吵、老人的唠叨,也有可能是生活的不易、家人的鼓励、共赴前程的毅力,还有可能是春天的鸟叫树梢、夏天的雨打芭蕉、秋天的凉风习习、冬天的寒冷无比……如此种种,无不色彩鲜明、记忆深刻、意义非凡。我们来自哪里,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曾经经历了什么,现在又成为了谁?以前从来没想过这些问题,现在的我们或许偶尔会想那么一下下。于我,我知道自己来自一个乡村,有最疼爱我的爸妈,用毕生之力把我培养成能大慨明智处世的有识之人。我为什么是我,是因为我出身在那个家庭;我成为了谁,那个原本也是时代和文化缩影的家庭把我打造得独一无二;我要到哪里去,那会是个很远的时空汇集地,但总之背后都会有跟家和文化拧成的绳子,使过年这种仪式和回家这种举动始终保持它们原有的意义。
我们的祖先很伟大,我们的文化太精深。多么庞大的乡愁,多么深刻的亲情,多么难以言喻的意义,一切都化为过年,化为春节。看似简单,却必须以敬畏之心去体验非凡。
大年三十,吃完饭后欢声笑语,烟花齐放,爆竹轰鸣,每个人手里的烟火亮光把整个夜空渲染成过年的味道,一大家人齐聚,说说笑笑,好像就啥也不缺了。这是惯例,这是习俗,这是情意。正所谓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年的意义不就正在于此吗?在这儿的都要活得精彩,活得单纯,活得开心,才能让没在这儿的也真切地感受到人间始终有他们原本就拥有的一切(敬我心中的祖辈)。
今年回家,下一代又长了一岁,也变得懂事了些,起码小小丫头要我抱了,小小弟弟叫我姐姐了,还有个丫头说话连着串儿了。
生生不息,正是所有人的大好时光,明年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