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苏格拉底的话吧:不要过那种不经思考的生活。
——马可·奥勒留
当新网师公众号推出刘瀚校长《教师为什么需要专业发展?如何做到》和陈家全校长《听校长讲他“滚烫”一天的故事》,两位校长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与校长一日工作的记录,在新网师联盟校引起了强烈的蝴蝶效应——作为校长如何推进队伍专业化成长?如何成为精神领袖引领学校发展?思考比行动更重要,方向比方法更重要。记录、反思一日工作应该成为其途径之一。
晨走,让行成于思
早晨,步行上班对我来说可谓“一箭双雕”,既能在繁忙中坚持锻炼,又能利用30分钟的步行时间进行思考。每天6:40准时出门,迎着花香,听着鸟鸣,边走边将一日工作进行梳理与思考,走到学校,工作日志内容及重难点问题基本得到确定。那种由思考带来的幸福感能让身体每个细胞都欢畅,能开启满血复活的一天。
今天晨走的思考很烧脑——学校文化建设。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线,对于新成立的学校来说甚至是生命线。黉学是一所高定位、高期望值的老城区新办学校,周边是三所有巨大影响力的百年老校,再远一点的是两所设施一流的新建学校,处境可谓“四面楚歌”。这样的现状,文化建设应该早就完成,并应成为招生工作的噱头,但因学校涉及整个城市规划与教育布局,再加上资金问题,不仅办学地点,还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而这都不是学校能够决定的,所以文化建设就一直没有完善。
我一边走,一边回顾建校的历程。学校从决定成立到招生办学仅仅一个月时间。当时,具体地点不确定,调入教师不确定,确定的只有学校名称及校长一人。整个假期,一个人做学校规划,做招生工作,构思学校文化,建立规章制度,设计业务资料,置办办公用品,准备开学课程……每次到中心学校汇报工作,大家都戏谑地说:“光杆司令来了!”临近开学,学生招了,教师却不知在哪里;熬到开学,教师素质良莠不齐,课堂教学令人担忧。
为加快教师成长,加速课堂建设,以教师的成长促进学生成长,以课堂建设推进学校建设,我以储昌楼校长《办一所新教育的好学校》为文化建设蓝本,以新教育的“十大行动”为学校发展路径,以新教育的“三专模式”为队伍建设抓手,构建集专业共读、集体备课研训一体化的四级教研体系,研发六度四环(还)”和美课堂与六艺“1+6+N”和美课程。在这一过程中,新网师则成为我最坚强的后盾——我在新网师里当学生,在讲台上当老师,在教研组当师傅,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实践一边教老师……以此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推进学校发展。
现在,马上又到招生季。如何完善学校文化建设,以学校文化凝聚人心,以学校文化引领师生发展,以学校文化呈现办学特色,以文化建设突破困境……看来,近段时间我都不能享受晨思带来的幸福了。
巡校,发现问题好时机
30分钟步行到学校,第一件事是巡视校园内外。这个时候巡校,一是能掌握老师们的工作情况及班级管理情况,及时发现学校工作的亮点及存在问题;二是能与护学岗家长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本周是一(2)班家长护学,家长早早地就在指定地点履行护导职责,为师生出入保驾护航。每次看到路灯下家长护学岗那一抹红色,就觉得特别感动与温暖。正是因为有支持学校的家长,一切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家长的支持,让我和老师们在感动之余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只有全力以赴才能对得起这份支持与信任。所以,每次看到护学岗的家长,我都由衷地对家长说声:“辛苦了!”
今天,常规问候后,与家长进行了简单的交流。了解到为让孩子有好的学习环境,夫妻两人特意进城务工,并选择学校招生片区内的地方租住。还了解到孩子回到家有做作业磨蹭、拖拉的习惯。在“双减”之下,一年级孩子家庭作业以阅读、背诵、体育锻炼、口风琴等实践活动为主,基本没有书面作业。孩子做作业磨蹭、拖拉,原因可能是作业太多,或是家长层层加码,又或是孩子的学习兴趣低下,或学习能力不高……表面上看是习惯问题,其根源可能是教师的教育问题,可能是教师间的沟通问题,也可能是家庭的教育问题。只有全面深入地分析,才能确定问题的根源所在,才能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果然,在进一步交流后,了解到家长为了让孩子走好上学的第一步,在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还给孩子“加餐”:背古诗、练字等。原来磨蹭、拖拉是聪明孩子对抗的方式啊。我给家长指出低年级孩子兴趣培养比知识获得更重要,情感态度比知识技能更重要,要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并给家长提出“多与老师沟通、多陪伴孩子、多鼓励孩子”三条建议。今早发现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例,可能很多家庭,很多孩子都会存在,要将作为家校共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进行研究。
7:30走进学校,教室的灯都已亮了,早读课的老师早已在面批作业。时间是最好的保证,也是最好的证明。每每看到这一幕,欣慰、感动、幸福一齐涌上心头。正是团队的每一个人把学生的成长当作天职,把学校的发展当作己任,呕心沥血,不辞辛劳,不计得失,才在过渡办学的艰难条件下,取得优异成绩,取得家长及社会各界的肯定,这也是我笃定前行的力量所在。
日志,工作更有条理
7:50,巡校结束,快速吃了早点,回到办公室,用5分钟完成工作日志:1.继续修改完善学校文化建设方案;2.第2、3节课听徒弟新授课《中国美食》;3.第4、5节一年级两个班的道德与法治课;4.午休时间与徒弟评课;5.3:25——5:30参加语文组共读;6.晚上撰写“校长一日沉思录”。在后疫情时代,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育范式层面的改革,再加上疫情防控、安全工作、创文检查……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校长的工作用“日理万机”来形容也不为过,只有写工作日志才能不将重要工作遗忘,才能做到井井有条。
听课,师徒共同成长
今天是徒弟第2次上《中国美食》。为避免到处挖坑的高耗低能的师徒听评课,本学期作了改革——每周追踪听一个徒弟上课,上完后马上评课;评完课后徒弟根据评课建议修改完善教学设计,然后第二天在平行班上,师傅再听,如果问题还大,那还得上第3次,甚至第4次。如此追踪听评课,就是让老师反复锤打一个桩,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中国美食》是二年级第四单元识字单元“中华传统”最后一篇课文,此次听课重点是协助徒弟完成本月会课。为了让老师们能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下单课教学中如何进行资源整合,确定大情境,设计学习活动,体现大单元设计理念,助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呈现的是完整的单课教学。两节课连上,对师生都是一种挑战。虽然与她一起进行分析教材、确定目标、制定任务、设计活动等一系列工作,但第一次教学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内容关注多,学生关注少,教学变成了走流程。这些都是她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每当出现这个问题,我都提醒她目无学生,专教“二手知识”。这一次还没等我开口,她就对我说:“师傅,对不起,今天我又给学生‘二手知识’了。”通过又一次的精雕细磨,不知今天她有哪些进步?又有哪些新的问题出现?
带着期待走进课堂,徒弟已做好上课前的所有准备:学生全部静息,课题、田字格已板帖规整,课件封面处在播放状态。随着上课铃声,在孩子们清脆的问候中开启了第二次磨课。有了第一次上课的基础,再加上对教学设计的反复修改,这次她的眼睛不再盯着教学设计,而是关注着学生的表现,整个课堂既有热烈对话,又有静默思考;既有朗朗的书声,又有静静的书写。两节课师生的思维都处在高度活跃与和谐当中,特别是课堂即将结束,师生共同朗诵由课文改写的小诗时,师生眼中绽放的光彩,让我如痴如醉,感动不已。这位导游出身的徒弟,终于靠努力弥补了自身的短板,而这一过程只有她和我知道是多么地不易。看着她的成长,满足感与幸福感充溢着整个胸膛,我想,这就是教育人特有的幸福吧。
课堂,生命在成长
听完徒弟的课后是一年级两个班的道德与法治课。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重点是小幼衔接、安全教育及习惯养成。这些都是德育工作的重点,都在一日常规中进行落实。给孩子讲一百遍道理,不如给他讲一个故事。根据学校实际,结合学生的阅读状况与心理特点,本学期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进行调整:一节课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一节进行与之相匹配的绘本教学。儿童天生就对故事敏感,这样的调整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特别感兴趣,特别期待,当然常规教育效果也特别好。今天的道德与法治课刚好上到与第5课《花儿草儿真美丽》相匹配的《一粒种子的旅行》。《一粒种子的旅行》作者安妮·默勒用生动的画面与文字展示了种子不同的传播方式,是一年级的孩子理解生命、理解自然最佳的读物之一。
儿童是天生的作家、画家,儿童对图画的敏感是成人无法企及的。在考虑到孩子识字量不大,对长句子的理解不强,我并没有照着原文讲故事,而是充分利用了孩子对图画的敏感与好奇心,把教学重心放在对画面的阅读与对故事的猜想中。讲故事前,让学生说说出去旅行时要借助什么交通工具,然后让学生猜猜植物的种子是怎么旅行的。孩子的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真想不到小小的脑袋瓜竟然装了那么多有趣的东西!在孩子的阅读欲望被充分地激发起来后,我对孩子们说:“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藏在图画里,只有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的同学才能找到。”蚂蚁是种子的出租车,小鸟是种子的飞机,老鼠是种子的地铁,蒲公英乘坐的是降落伞,“别碰我”坐的是炸弹……孩子们惊奇的眼神,惊喜的欢呼,以及发现小鸟、刺猬拉出带有种子便便时那开心的笑声,发现生命奇迹的同时生命也在成长;而我,早已钝化的心灵也在那一刹泛起灵性的涟漪。这样的风景只有在教室里才能看到啊!
共读,那边风景独好
一本书就是一座山,一本本书就构成了层峰叠嶂、气象万千的世界。在翻越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大概念教学》三座山之后,语文团队本学期的目标是《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最为幸运的是崔越涛老师本学期仍然无偿为带着我们去征服大山,让我们在攀爬的过程中少了畏惧,多了信心;少了黑暗,多了豁亮,总能在拐角处欣赏到最美的风景,享受到“哦,原来如此”的顿悟与欣喜。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编写者为一线教师和教研员更好地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更好利用课标指导教学,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而编写的。对于刚成立的团队,个体素质良莠不齐,理论素养普通不高,更缺乏对课标知识(重点是2001年版、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由于缺少解读2022年版课标的“第二套大纲”,“难读”“读不懂”是老师们阅读中的共性。越读不懂,越说明老师们存在的问题大,亟待学习提升的要求越迫切。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新增的学习任务群是老师们最难理解的部分。本次共读内容是第二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修订的背景、思路与主要变化》,为了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学习任务群,共读前我绘制了二年级第一单元任务结构图,引导老师们在共读中结合大概念教学相关知识与教学实践,对学习任务群相关内容展开讨论,进行思维碰撞。崔越涛老师则在重点处、疑难处叫停老师们的讨论,对老师们的讨论进行点评与指导。
两个小时就在读、议、评、拔中悄悄流逝,生命就在其中潜滋暗长。虽然上山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坎坷,如何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如何运用六大任务群落实核心素养?如何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但因为有了一位优秀的向导,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互携手,互相鼓励,便会一路欢歌,一路风景。
反刍,沉淀思考勇前行
回到家,吃完饭,收拾完已是八点多了。以往这个时候,都是我夜读的时间。加入新网师是我人生中的重大“遭遇”,加入新网师才让我真正走上自主成长之路。加入新网师改变的不仅是我的人生观、学习观、职业观,还改变了我的生活规律——每天夜晚至少2小时的阅读或写作。如果哪天没阅读就觉得内心空虚,觉得不踏实。今天因为要完成“校长一日沉思录”,只能忍痛割爱了。
打开电脑,坐在桌前,回顾着一天的生活,感受着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成长与发现,困惑与收获,都化为温暖与感动,踏实与笃定。“让每一天都踏实与笃定”就成为我的一日沉思录的题目吧。思绪在飞转,手指在舞动,心情在激荡,当敲下最后一个字时,电脑右下角的时间栏数字已是01:11,而我也可以在踏实与笃定中安然入睡。
2023年3月31日星期五凌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