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说的,是上厕所这件事。
20世纪90年代,上小学、初中的我上厕所必拿一本书。那时候家住牛行街,自己盖的院落,没厕所。想如厕,要去对面豆腐店尽头临河堤处;要么去北邻的学校东南角。我老觉得豆腐店邻着河堤甚是荒凉,且冷飕飕的,便一直选择去学校。
走过笔直的校园,穿过锻炼器材、云梯,路的尽头右拐,穿过一个拱门造型墙,便来到干净整洁的如厕区。我或拿《故事会》、《微型小说》、《小小说》、《少男少女》、《读者》,或拿整本的武侠、言情小说、诗集,如厕结束也不着急回去,最喜欢的就是爬上高高的云梯,看书,也看云。在那里,我度过了很多一个人的愉悦时光。故事会的笑话让我哈哈大笑,书本里的人物、事件让我悲喜交织,天上的云朵又实在好看,一会儿像动物、一会儿像景观、一会儿又像人物。印象最深的是看到过一座涌动的瀑布,壮观的让我瞠目结舌。直到听到我妈扯着嗓子,在家里平台上朝着学校方向叫我的名字,这才着急忙慌下了云梯一路小跑回家去,不敢留恋。
初中毕业,搬家了,依然是独家小院,有了厕所。厕所里的灯昏黄昏黄,如厕的时候再也没法看书了,更看不见云朵。如厕仅仅是如厕。
二十一世纪初,我参加工作了,家里住进了楼房,是父亲单位的家属院。厕所不但灯光明亮,还用上了马桶,这下,既可以看书,也不会蹲的腿酸疼了。
现在,我有了两个女儿,大的初中一年级,小的也马上上小学。21世纪20年代,我们家住高层,用上了智能马桶,冬天不用在马桶上加垫子保暖,如厕完毕不用纸巾,一年四季,温暖如春,自动冲水。看书的习惯依然没变,但改为电子书。如厕的时候,可以看到窗外的云朵,蓝蓝的天空,但更多伴随我的是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叫喊声:“妈,妈妈……”本来在家就屈指可数的独立时间,终不能如愿。最常见的情形是,二女儿“啪”的一下推开厕所门,在我如厕的时候又唱又跳为我表演,大女儿则站在厕所门口跟我说长说短。我从呵斥到无奈,从无奈到习惯,如今,已成为一种别样享受,独特的亲情时光。
走出家门来看,小城的公共厕所设施也在不断更新改造,我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一个良好的厕所环境体现了对于使用者的尊重,反过来,使用者也会尊重它,这样,人们的举止也相应地变得越来越文明,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小细节处见真功,如厕事小,却也事大。从茅房到卫生间,不仅显示出人们物质水平的日益增长,也代表着人类文明意识的增强与攀升。“厕所改革”、“如厕文化”永远不要觉得是小题大做,这个小事并不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