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增量,也只不过是低水平的重复。
——李善友
今天读到李善友教授的这句话,内心为之一颤。之前自己也读过一些书,但很多都没有什么印象了,想要再复述其中的道理或情节变得非常困难。别说思维模型了,连基本的知识都没有深刻学习和掌握。有时候内心的感受就像韩寒的那句话——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真的是这样吗?知识、道理,真的对我们没有帮助吗?
众所周知,答案可定不是这样的。 追根溯源,中国文明的灵魂其实是士大夫文明,其价值观提现的是如何提高自我修养,自我超越。《大学》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士大夫文明的载体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不仅帮助儒家的追随者塑造自身人格,而且提供他们发挥才能的平台。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到政府为官,乃至社会最上层,从而学有所用,实现自我价值。今天商业社会高度发展,具有士大夫情怀的中国读书人,对于自身的存在及其价值理想往往更加困惑。那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
1、读书--提高自我认知
我不止一个地方看到"认知"这个词,认知水平也成了人与人最大的差别。所以很多名人、成功人士都在谈认知升级。猎豹移动的傅盛在得到上发表过一部认知升级三部曲,其中将人分为四部分:
大部分的人 以为自己都知道,自以为是 的认知状态;少部分人, 怀着空杯心态,开始丰富自己的认知;更少的人真正抓住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极少的人通透万物,却永远保持空杯心态,到达认知的最高境界。
李笑来的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时间的朋友》等都是很好的提升自我认知的学习途径。一个人想要取得很好的改变,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非常重要,也是首要工作。否则认知不同,同样一件事情,也会呈现截然不同的效果。人和人比拼的,是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对行业的洞察。任何人一旦产生认知差别,就会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决定,而这个决定往往就是在重要时刻改变我们命运的关键点。
读书,尤其是读经典的书,让我们与各个领域的高手建立直接对话。近距离的感知他们的观点,他们的认知,进而提升自我的认知。
2、学习--构建思维模型
查理芒格(巴菲特的老搭档),在演讲中曾说到:你所学的知识也会限制你的思维和行为,对于一个只有一把锤子的人来说,任何问题看起来都很像钉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芒格的答案是:当你拥有足够多的工具(锤子),你的偏见认知就会消失。
而读书,就是帮助我们拥有更多锤子的最佳途径。读书的范围,也不应该被局限。哲学、科学、管理学、心理学、物理学等,都可以广泛涉猎,建立一种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并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型。当我们面对困难,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克服;面对大环境的变化,有更多的灵感和贯通的能力去沉着应对。
以下是李善友教授最近的书单,跨越了不同学科,难怪教授感慨:读书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读书时间越长,越觉得时间不够用。 善友老师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大量阅读,不断构建和完善自己的认知思维模型。学科之间的思维碰撞,弥补了更多的知识盲点,同时也激发出更多的领悟和知识创新。
建立跨学科的学习能力“我不是在看书,我是在看模型。” 李善友老师自己最后感叹到。
3、学以致用
学到的东西,只有去用了,才会发挥出其最大价值。读书也是一样,读书让我们懂得很多道理,提升我们的认知,让我们在关键选择和决策上做到理智和洞见。同时,读书也可以让我们习得各种各样的技能。这种技能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提升自己的多维竞争力,让我们的时间更值钱。
笑来老师曾在专栏里说过:学习能力是人生的作弊器,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必备武器。 而学习能力分为三种、或三种境界:
1、能学会有人手把手教的东西;
2、能学会书本上所教会的技能;
3、能学会没有人能教授的技能。
很多人第1种境界都不见得掌握,更别谈2、3了。如果能学会第2种技能,想不成为高手都难了。如果有幸达到第3种境界,那就有如无师自通,能够预见未来的神力了。别说财富自由,精神自由都不在话下了!
学和用,有时候并不是独立、分开的。学到的,有硬技能,如琴棋书画,也有软技能,如:思维、思考能力。用,分为宏观和微观。宏观上,是一个个可以看到的行动,微观上可能就是对事物相比之前不同的认知。
查理芒格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
想要得到某样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这里面也包含了深刻的经济学原理:一项有价值的资源,不管从一开始它的产权属于谁,最后这项资源都会流到最善于利用它、能最大化其价值的人手里。——科斯定律。
罗胖在其专栏里也说到:"一个人成功,本质原因,是因为他周边的人都希望他成功"。
所以,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践行,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们才会获得更多的资源,成就非凡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