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云飞总监交稿了,在我一个月夺命连环催稿之后。
然后我成为了云飞前辈“文化纵横”专稿《文化、礼仪、规矩、制度》的第一位读者。
当然并不是一名合格的读者。
作为合格的读者,至少要给作者以反馈。这点我并没有做到。
因为我根本就没有读懂。
每个字我都认识啊,可是那些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出现在文章的这个部分呢?我一点都不懂。
文章最后说“不同层级的认知,造就了不同层级的管理者”。
好吧!
我还是先提高认知层级吧!
2
想让自己懂,首先是懂为什么不懂。
而不懂云飞前辈的文章,我个人最不懂的点体现在“礼仪”这个点上。
我理解的礼,是礼貌,是言谈举止的尊敬。
所以,我很不懂,礼仪能与制度有什么关系?
也不懂,即使礼仪与规矩有关系,应该也不至于达到单拿出来做文章的地步。
所以,既然达不到这种地步,所以这篇文章的前后结构难道不是很奇怪吗?
然后,我遇见了台湾慈济大学林安梧教授的“道家精神”课程。他提醒我,在《礼记》这本传统经典书籍中,对礼的解释有,礼者,理也。
突然间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也就是说,他们说的,包括云飞前辈讲的礼和我理解的礼并不是同一个礼。
他讲的礼是条理,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他讲的礼是天理,是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而我以为的礼,只是礼乐制度中的礼,也就是“礼者,敬而已矣”甚至更少。
从这个角度理解,突然间明云飞前辈文章前后关联的内在连接点。
也突然间明白,为什么朱熹等人被人称为宋明理学家,实际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其实也应该是礼学家。
果然,不懂是因为自身理解问题。
3
付和萍老师走进恒丰,带来樊登老师关于《匠人精神》的精彩论述。
《匠人精神》讲述的是日本国宝级匠人秋山利辉教育培养日本工匠的做法。通过樊登老师的讲解,主要学习了“匠人须知30条”。
秋山利辉说,不孝顺的人无法成为一流。
如果之前没有了解到《孝经》其实是《礼记》中的其中一个篇章,我想我可能无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孝作为一个被妖魔化的字眼对我的冲击很大。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有为了养父母将幼子溺杀的故事;有为了母亲想吃鱼卧冰的故事;有要孝要无条件服从的具体要求等。
放在这个时代,用这样的故事来佐证孝,怎么都闻出一股子腐化的味道。似乎一个人有1%的精力不在父母身上就是不孝;为了孝,可以践踏所有其它的道德。
反倒是再看《礼记》,看到几千年前说出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示父母,孝之终也。”也就是说真正高级的孝顺,是让别人发出你的父母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太幸福这样的感慨。
仔细想想,这种论述真是历久弥坚,可爱极了也高级极了。
就好像秋山利辉老师对于孝的要求。让学员给父母写信,让父母看到孩子的进步,让所有人都体感到真正的孝是让你的父母以你为荣,这种激励和导向作用的发挥,才是真正厉害之处。
我深深受教。
4
林安梧教授说,中国人讲究“礼”,西方人讲究“文化”。礼其实是一种比文化要深奥的多的存在,只是从来没有认识到。
突然间发现,我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太过于肤浅。
甚至有时候不得不借助这些出口转内销的思想来进行理解和解读。
突然感觉有些可悲。
又突然间觉得有些高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