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就有朋友说过这本书,但只说了一句话:“我说不好要不要推荐你看,但我觉得很恐怖。”我质疑了下,但没多想。就这样,在图书馆二楼经常对这本书视而不见。
后来,也就是昨天晚上,迪丽丢给我一本书,说:“我还没看完,但我觉得很有意思,我这么不爱看书的人都觉得好看,所以,你一定要看。”我瞄了一眼《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好吧,或许有缘。然后,我就这么开始了。
确实,有些精神病人的“精神经历”(我用这个词来描述,是因为我们看不到他们经历了什么,这些经历只属于他们的内心世界。)可以用恐怖来形容,不过恐怖之外,有很多激起了我内心某些想法的共鸣和对未知的探索欲。当我猛然发现这一点的时候,冷不丁的感觉也许我不是正常人,或者说,他们不是精神病。说实话,这想法当时吓了我一跳。这就是这本书恐怖的地方,也是其有意思所在。值得玩味。
我没接触过精神病人,所了解到的关于这类人群的东西仅限于影视和笑话(某患者认定自己是朵蘑菇的笑话)。在此之前,我自身觉得精神病人就是基因表达缺陷和后天环境影响导致所表现的性状与正常人不一样罢了,也就是老人们口里说的“神经搭错地儿”,我不过是以我所学浅陋的伪科学了一把。
对精神病人,我的看法是,他们有自己的三观,因为他们看到的与我们不同,而且他们只是以少数形式存在于我们这个多数的群体中,所以,我们把他们当成异类的存在,而在这些患者眼里,我们才是精神病人,只不过他们因为人数过少或者单一,无法将我们关起来而已。
到现在,我的看法也没差(除了精神病成因),只不过更深了一步。或者说,我明白了本书的书名。
先对书中的患者给我的不同影响分个类。
第一种,学识渊博,逻辑思维清晰,论证有理有据。
这种精神病人(当然,我现在不认为他们有精神病,我有我的观点,只不过要给他们什么代号),他们有自己的研究,有研究历史的,消失的文明的,时空宇宙的等等。这里举个我感受最深刻的一个自称来自另一个宇宙的患者,他的逻辑理论简直动摇我的内心,因为之前看过一个关于时空的纪录片,多少让我了解了时空,时间轴巴拉巴拉这些,纪录片中,现有的技术已经实现了通过数据压缩传送,再到另一个地方重组达到瞬间转移,因为瞬间,从时间上来讲,就相当于实现了空间的穿梭。尽管现在的技术达到的转移某种粒子,但实验成果不得不说明这确实是一大重要进步。当然,我说的过于笼统。因为我那颗除了明白光的波粒二象性外还欠缺大量物理学知识的科幻发烧脑是无法在这里解释清楚的。不过,我和所有能解释清楚的科学家一样兴奋,尽管我知道实现后传送的那个人不可能是我。之所以会对患者的说法产生共鸣,是因为,我有时会思索类似问题,对于我自己脑海里里浮现的一些奇思妙想或者说一些所谓的灵感以及有时候做的梦(我时常记录自己的梦,只要我想的起来),我很想搞明白为什么它们会出现,最终我思索的结果是:这些信息是另一个宇宙的我给我发送的信息,我脑海里的这些不一样的东西是属于那个我的,而我的思想也能传给她,而这种连接是某个时刻空间的错乱才能导致的,所以,灵感这些东西是偶然的。当然,我的这些想法完全是没有理论支撑的,我也没有想过去找什么量子物理学这些学科来证实,我只不过是觉得结论是不是那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思索的过程中感到十分有趣,对自己那科幻电影般的解释感到新奇,然后,感叹一下世界的神奇,最后,提醒自己,好好的活着,活的久一点,看看科技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也许,这就是我为什么没有被关进精神病院的原因。与此同时,也说明,普通人之所以普通是因为没有天才和精神病人的执着精神,天才的发现有现有的理论或成果的支撑所以被称为天才,精神病人的发现以现在的理论无法解释,更多的只能以神话,宗教等去支撑,因而被称为疯子。所以,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以上是我产生共鸣的患者之一,还有很多可以用离奇来形容的精神经历,我无法用“相信”这个词,但我没有不信。看似矛盾,但确实并行不悖。
书中有个患者自愈是因为他的一个朋友说的一段话:有些现象,如果用已知的各种学科,各种知识都不能解释的话,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解释,不要看表面是否很荒谬或者离奇,都要学会去尊重。因为那很可能就是真正的答案。但是,求证过程一定要谨慎仔细,不可天马行空。
不得不说,这段话也打开了我对很多想法的思索不得结果的心结。也是我看懂这本书的钥匙之一。
第二种,他们的病,有的是现在医学能解释的,更多的不能。不过有个共性,他们认同这个世界,但也有自己的世界,在他们的世界背后,是温情感人的,也是可悲值得同情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每天都能看到世界有一种常人看不到颜色的小女孩,而每种颜色都离奇的预兆着幸或者不幸。所有人都认为她有病,除了她死去的奶奶。
这种患者,就像有种常人所谓的特殊能力,能看到,能预见,能感知。常人或许当他们是疯子,或许羡慕他们的能力,或许畏惧他们的古怪神秘行为,或许认为他们被附身。总之,感受不到他们的痛苦。有得必有失,这个世界解释不来,但有时候又像有某种不变的定律在背后操控着。
第三种,真的有病,至少我这么认为。有的以吓人为乐,有的为追求特殊能力而走火入魔,有的具有邪教教主潜质。这种类型的患者我没太多感触,不过读他们的故事觉得很有趣,作者的言辞也很幽默。
第四种,因病伤害别人的患者。
这类患者,他们的说辞清楚的解释了他们不同于我们的一套完整的逻辑,简单的说,我们所定义的是非善恶只是因为群体公认才有所定义,这些定义放在他们的世界是大相径庭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然而,对于这类患者,我的看法是,尽管他们是因为精神病而伤害别人,我们所处的群体也只能减轻对他们的惩罚而不能不罚。这世界不管是什么样,得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如此才能保证一个大多数人都认同的秩序。总的来说,还是少数服从多数,当然,对于不服从的少数,只要你的不服从不去破坏这个多数人认同的秩序,你可以安静的享受属于你的快乐。(如果一个快乐的精神病人,在没威胁到自身及他人的安全,又不给家人,社会增加负担的情况下,那么就不必要去按照我们的感受去治疗他。)
本书对我的触动是很大的,也是多方面的。我的情绪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也在发生变化。一开始的恐惧伴随着奇妙,后来,慢慢转化成对这个世界的敬畏,对未知的渴望,对求同存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维持秩序的认同。用一颗包容的心去看这个世界,同时,对超出这个世界秩序范畴外的行为要坚守该有的原则。这与佛教对一切事物都慈悲为怀是不同的,善与恶,光与暗,并行不悖,却不能混为一谈。
(以下算思维发散内容)
另外,说下本书的作者,与精神病人坚持了四年对话,在他进行这件事前中后,很多人都很担心他。因为,很多和精神病人聊天的人也变成了精神病人,包括医生自己。当你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就能发现,很多精神病人,能动摇你的自身的逻辑理论。因而,精神病医师必须将本身的逻辑思维和客观辨析本能化。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这种同化和心理医生听多了患者的倾诉自杀是一样的。不得不承认,我天真得很。
作者的调节方法是:朝生暮死。
简单说,白天一天的思维沦陷后,到晚上,告诉自己,这天的我已经死了,第二天的我将会是全新的我。
记下这个,是因为以前看过的小说《天蓝色的彼岸》,书中作者借用一个小男孩意外死亡后灵魂来到人间向一切人与事告别的故事传达给读者这样的思想:“我们不会知道自己的生命将在什么时候终结,也许今晚躺下了,就再也没有醒来。因而,我们在睡觉前,要做好与这个世界告别的准备,和你爱的,恨的,伤害过你的,你伤害过的,总之,一切和你有关的人与事。告诉他们:你原谅他们了,希望得到他们的原谅,你不恨了,你爱他们。”
这里的“朝生暮死”是我总结的,表意差很多,深思的话也算这么回事。
这两种“朝生暮死”不一样。不过不管是哪个“朝生暮死”,都是感恩的,包容的去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