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逼自己一把
所谓好好学习,不是天天报课

所谓好好学习,不是天天报课

作者: 圈妈讲堂 | 来源:发表于2017-04-18 17:47 被阅读153次

    昨晚上,妈蜜G跟我吐槽。

    G说,你们说的这个课、那个课,还有那个课,我感觉都特别有价值。我都想报,肿么办?

    G说,时间有限,但总觉得不报就错过了。要不先囤着吧。

    G说,哎圈妈,都是因为你了解了好多学习资源,就开始变得浮躁了!你看,我都学不过来了。

    天啦噜……

    我好冤……

    你想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没错啊。但关键问题是,究竟怎么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 你真的造吗?

    前几天跟我的拆书徒弟说起某个很不错的学习平台,他瞬间帅容失色:师傅,我在那上面囤了8门课,至今一门没学……

    好吧,你这叫好好囤课天天向上。

    对于怎么好好学习这个问题,老师和家长给我们的答案是:“努力”。于是,我们努力听讲,努力做作业,努力考试……我们以为的“努力”,不过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而实际上,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它需要有效的策略。这种策略性体现在对个人资源的调配、方向的选择、执行的把控、方法的优化等多个方面。

    原来,长这么大,连努力都没学会!

    学什么?

    举个栗子。

    最近你的孩子老是一不顺心就大发脾气,哭闹不止甚至撒泼打滚,你完全不知道怎么搞定这小家伙。怎么办?

    如果你去问隔壁老张头和李奶奶,那么,恭喜你,你的学习策略还活在上个世纪——这叫非典型经验的学习。

    如果你去系统学习儿童心理学和亲子教育方面的内容,比如看看相关的书,听一听各种微课。于是,你了解到了埃里克森毕生发展八阶段,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规律……“哦,原来是这样,对孩子的表现这下就可以理解了。”——这是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比知识学习略高一筹。这个时候,你不仅仅是了解亲子教育领域的理论了,还要学习怎么应对孩子哭闹,比如共情技巧123、游戏力法则456、培养乐观ABC……“技巧在手,答案全有,孩子再出现类似情况,我就有办法应对啦!”——这是技能的学习。

    不过,掌握育儿技能就能搞定一切难题了吗?

    如果你当过妈,我想你的答案会和我一样:当然不能!

    为什么呢?

    其中的挑战就在于,我们学到的技巧和方法是一样的,但生活中遇到的育儿难题不是家家都一样的,每个孩子是独一无二的。——这就关乎问题解决的学习了。

    什么叫做问题解决?它的定义是: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产生一个解决方案。想想中小学时代,我们解的应用题,就容易理解了。当然,数学课本里的应用题,不算难,因为它们属于有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问题,答案是明确的,计算过程也是明确的,这一类问题叫做结构良好问题。

    但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就不这么『良好』了。从问题界定上来说,育儿问题大都属于结构不良问题——并不是说这个问题本身有什么错误,而是指它没有明确的结构和标准的解决路径。

    如果你只是不断去学习应对具体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只是在努力提升技能。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我们每遇到一个新问题都需要学习一套新技能。

    如果你学习的是解决方案的底层逻辑,透过问题抓住核心与根源,那么,你会发现那些看似截然不同的问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要想解决问题,无非是将一些技能单元进行组合。

    知识,技能,问题解决。

    你在学哪样?

    怎么学?

    在四十年前,有一个美国的男孩,他认为在学校里学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从高中辍学。后来,他通过自我教育,学习编程,20岁当上了苹果公司的研发部经理。这个人叫做詹姆斯·巴哈,他说,『学习要像加勒比海盗』。

    海盗式学习颠覆了传统教育的观点,值得我们一学。

    巴哈说,拖延怕什么?拖延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它是我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他利用拖延能量去完成了许多任务,比如,不想写书于是去运动——3个月减了40磅的效果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巴哈说,你必须对自己的想法和学习负责,是你构建了自己。对待理论流派、学说或是什么主义,我们不做被动的接收容器。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自我进化,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

    巴哈说,大而全的学习计划是没有意义的,你需要绘制自己的『藏宝图』,带着问题去探索。教育的目的是我们能成为什么人,而不是能记住什么知识。

    归根究底,学习只是路径,而非目的。

    当你不知道自己该去向哪里,走木桥还是走山路,这本不是问题,便成了问题。

    跟谁学?

    眼下的课程太多,好好学习的人都在天天报课。可是,你会选择课程吗?

    大多数学习者只关注课纲和价格,而选择课程,其实是从审视课程的教学目标开始的。

    我在设计拆书的时候,师傅们反复提醒的是:对于这次课程,你设计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在不同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课程活动的设计也是截然不同的。

    教学目标有不同的类型——

    比如认知目标:你学完了之后是『知晓』,『理解』,『能够区分相互关系』,还是『能把零碎知识综合成一个系统』;

    比如情感目标:对某类事物形成特定的态度或价值取向。

    比如技能目标:学习的结果是要达到『认识和了解』的水平,还是『能按照流程准确完成』,还是『熟练并能调整』的水平。

    再比如人际目标:有些课程的价值还在于链接资源。有些人为了图省钱,跟小伙伴众筹某个课程,抛开侵权不说,从你本身的学习过程来看,也未必是完整的学习,因为你把『知识』从课程体系中剥离出来了。

    所以,报课,别问好不好,看适不适合。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初始状态,当下你的认知、技能是什么水平,接着,考虑你想要达到什么水平,进而选择符合你学习目标的课程。

    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可以从它的时长、课纲、价格、作业设置等方面体现出来的。

    仅持续几天的课,你就别指望能达到形成核心技能的效果;

    长达一年的课,如果收费很低,那么未必会有教学上的跟进指导,很可能属于被动学习和知识学习的类型。

    学费昂贵的课,如果能提供系统化的内容和后续的实践反馈,那还是超值的。

    当然,教学目标只是筛选课程的一种视角,还有其他因素需要综合考虑。总之一句话,报课别冲动,就跟找对象一样,了解清楚了,你看好它它合适你,再下手不迟。

    (突然明白,为啥我们看了那么多干货文,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很多干货的目标本来就是『知晓』啊!怒摔!原来是自己期待过高!)

    补短板还是学长处?

    著名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容纳的水量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传统的学习理念是『哪里不足补哪里』。

    不过,木桶理论最早是用于类比团队的,也就是最弱的成员会影响到整体团队的表现。而对学习个体来说,时间精力金钱这些资源本就不足,如果不把资源聚拢起来投注到一件事情上,贪多求全,跟风报课,结果就会像芝麻西瓜都想要的小猴子一样,一无所获。

    浮躁,也是历程

    聊到最后,G松了一口气,还好跟你聊了下,我现在总算做了个冷静的决定,踏踏实实把手头任务做完再说。

    其实,浮躁也是成长历程的一部分。

    浮躁过后的踏实,才是真踏实。

    Scalers说,花钱就像喝酒,可以消愁。所以,你买的不是课,是药。

    其实,打赏也有同样疗效。

    不信你试试?

    参考书目:

    《精进》,作者:采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

    《学习要像加勒比海盗》,作者:詹姆斯·巴哈,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原创作者 | 圈妈

    公众号 | 圈妈讲堂

    专注家庭教育与女性成长

    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美国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学校讲师,DISC认证讲师/顾问

    这里有最温暖的心理学,最正经的读书笔记,最贴心的女性成长指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所谓好好学习,不是天天报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lq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