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获:
1让孩子觉得目标是自己的,我们可以辅助他自己造成设定
2形成自主学习力的过程要拆分目标从大的拆到小的,一步一步完成
3从兴趣出发,深度挖掘 ,一定可以找到深入学习和爱好的共同点
解决方案:蜗牛驱力模型
我们先来看一个不良内驱力之环: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97979/388da6d32e236770.jpg)
只要观察一下亲子之间的互动模式就能找到答案。如果父母一手一脚地“管理”着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学习安排,孩子的内心空间和外在空间里一定会被父母的要求塞满了,感觉自己处于弱势,失去了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和兴趣,更没有足够的能力摆脱父母的唠叨和管束;而父母这边呢,又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是弱势,因为无法看懂和掌控住孩子的思维和行动,所以除了叮咛和唠叨,其它也不知道再做些什么好。
因此,在亲子关系不融洽的家庭里,孩子的内驱力是最微弱的。
那如何解决这个压抑的家庭闭环呢?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四步骤工具——蜗牛驱力模型。
为什么要叫蜗牛模型呢,我认为蜗牛身上的几个特点,特别符合我们对孩子内驱力的教育:
第一、蜗牛身上有坚韧的品格,虽然很慢,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总会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家长朋友们,育儿不求快,但求质;
第二、蜗牛身上的线条,正是一个螺纹状的内向力螺旋,由外而内,聚合能量;
第三、内驱力才是孩子的保护壳,就像蜗牛壳一样,坚强地保护弱小的自己;
我们先来看看蜗牛驱力模型的四大步骤:
步骤一,放权:释放空间,把学习目标还给孩子,给予学习自主感。
无论父母希望孩子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我们都要想办法让孩子体会到这是他自己想要的目标,让他觉得他在为自己的决定做主。
当孩子发现目标是自己的,而不是妈妈强塞给他时,就会有意愿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并修正自己的问题行为。
我们可以在这几个方面,为孩子争取自主感:
1.有独立的思考和做事空间,比如单独的房间或者一个角落,这个区域的安排由他说了算。
2.在孩子做决策的时候,多一些开放型问题,少一些封闭式问题,比如:你今天想吃什么?而不是你想吃面条还是米饭?
3.父母自己的事情也可以主动征询孩子的意见,给足孩子参与感;比如,我穿哪件衣服好看?我遇到了一个小问题,可以给一个意见吗?
步骤二,可控:匹配发展,发现“最近发展区”,给予学习挑战感。
如果我们希望让孩子真正做自己的目标的主人,那就必须让孩子觉得自己制定的目标是能够完成和做得到的,也就是说这个目标具有一定的可控感。教育心理学上把这个叫作“最近发展区”,用来形容老师讲课的难度要匹配孩子当前的认知水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跳一跳就能够到”的那个高度。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让一个5岁的孩子自己读完英文版的《哈利·波特》,或者让一个只学过一年中文的美国孩子去读《红楼梦》,那这些目标显然不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内。因此,父母为孩子制定过高的目标,不但效果不好还会浪费孩子的精力和时间。所以,最合理的目标是聚焦在孩子的兴趣、优点或长处上,让他多多体验完成目标所带来的成就感,并赢得他人的赞扬和肯定,由此提高孩子对完成一件事或一门功课的自信心。
举例,孩子对机器人特别感兴趣,可是英语不太好,你就可以引导他先制定一个学习机器人的目标,而不是逼着他天天补习英语。当孩子把自己感兴趣的事做好了,他的情绪就会朝着正向方向发展,这时他自然会更有信心去尝试自己不擅长的事。所以,学习内容的可控感对孩子的学习动力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步骤三,拆分:目标激励,给予学习成就感。
成就感是一个特别重要但又经常被家长忽略的自我驱动因素,如果孩子能从一件事情中能找到自我的意义和价值感,那么家长就不需要每天像老和尚敲木鱼般督促孩子好好学习了。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塑造孩子的成就感。
首先,我们把目标做成可视化的图表计划,然后把大目标拆成一个个小目标;再分步骤来一个个地实现小目标。
记得小儿子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们学校把英语阅读分成了普通班和高级班。由于小儿子没有好好准备,之前的积累也不够,所以在摸底考的时候没有考进高级班。这下他有点着急了,于是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四年级下学期一定要考进高级班。我们都知道,阅读能力的提升可不是努力几天、背一堆单词就能够轻松实现的。那小儿子是怎样拆分目标,并分步骤完成的呢?
第一个小目标:提升阅读量
增加每周的阅读量,从每周 1 本书增加到 3 ~ 4 本书;
第二个小目标:增加词汇量
在写作文的时候,多使用高级班所要求的单词;
第三个小目标:提高阅读理解力
拿到高级班的阅读理解题,平时多做练习;
成果:四年级下学期成功进入了英文高级班。
如果“考进高级班”这个大目标是由父母扔给孩子的,那么孩子一定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无从下手的不自信。然而,当目标是孩子自己制定的,他就会去主动想办法实现目标。这就像游戏通关一样,他把终极目标拆分成3个小目标和一些可以实施的简单步骤,这样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孩子缺失学习目标时,我们最不该做的就是把父母的目标塞给孩子。同时在对大的目标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逐步推进,在小小的目标不断实现中激励自我,便会越战越勇,孩子才有内驱力去实现未来更大的目标。
步骤四,规则:奖惩分明,树立孩子的意义感,进一步巩固内驱力的建设。
当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孩子的内驱力已经构建的差不多了,但为了长久的发展,我们还需要一个奖惩机制:
奖,我把它理解成自我赏识和肯定,而不仅仅是父母物质方面的打赏;罚,我认为应该是让孩子积极承担后果,强调的是任何事情都是有边界的;基于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进一步巩固孩子的内驱力。
1.尊重客观事实。
无论还是取得了多大的劳动成果,或者犯了什么过错,都不要太夸张地呈现,用事实说话,让孩子明白,他做的这些事情不是为别人,而是为他自己而努力;
2.鼓励主动姿态。
做得好,鼓励孩子给自己奖赏,可以强化精神层面,弱化物质条件;做得不好,也要鼓励孩子勇于接纳结果,此时,要让孩子明白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在动力就会更持久、更坚固,因为这就是践行一切事情的意义。
3.要有仪式感。
奖励的时候,父母要真诚,不能敷衍,多一些仪式感的设计,比如:一个家庭会议,与孩子共同庆祝等,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足够重视;
惩罚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能不痛不痒,更不能简单粗暴,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来复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并明确告诉他你要为你的错误“买单”,买单的方式可以给孩子多一些选择,比如10个俯卧撑、这两天不能玩游戏、吃一样你最讨厌的水果等等。
格局观察
有一条流传甚广的句子: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破壳就是成长。
许多父母一贯认为,对孩子严格要求就是要使用严苛的标准、严厉的惩罚和严肃的言语来不断鞭策孩子。比如,父母对一个刚刚获得学校嘉奖的孩子说:“你才考了第三名,这算是什么优秀?” 希望听完这节课的家长们,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里,我给内驱力做了一个简单的公式,目的是为了方便大家记忆: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97979/078ed57a10840fa5.jpg)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想为大家留一个作业:请观察一下你们家庭的亲子互动模式是怎样的,然后找出孩子的内驱力强度:
QA:
1. 孩子一天的作息和日程由谁定?
a) 孩子自己定
b) 父母定
c) 父母与孩子一起定
2. 孩子觉得日子过得:
a) 有趣,因为不用做作业
b) 无聊,因为都是补习功课
c) 有意义,我可以安排自己想做的事
3. 孩子听父母的话吗?
a) 听,父母说什么孩子做什么
b) 不听,当耳边风
c) 经常讨论,一起做决定
建议一个得分系统:选a得5分,选b得2分,选c得8分;如果总分达到21分以上,说明你家有一个融洽的亲子关系,孩子做事的内驱力和积极性正处于上升阶段。
结语
很多父母来问我如何打破孩子的“三分钟热度”的兴趣魔咒。我的回答是:
第一,创造环境帮助孩子发现众多兴趣;
第二,深挖兴趣,让兴趣的种子结出能力的硬核,形成自己的特长;
第三,特长会把兴趣上升到热爱,再为热爱找到的目标;
第四,创造环境把目标上升为理想和使命感。
当你的孩子拥有了使命感时,就会看到更大的世界,就会主动而持续地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学习了。关于内驱力的内容在我的新书《学习的格局》里还有更多介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