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一边吃早餐一边听得到专栏,徐玲推荐了李松蔚老师的新书《5%的改变》,书中主要讲心理咨询师是如何让来访者做出行动上的改变。我想,里面有几个点,同样也适用于我们自己处理与自我的关系,并真正做出行动上的改变。
首先,针对想改变的点进行一个客观的分析,不只是看表象。
比如,小A,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她想改变,怎么办?这时,如果我们是小A,可以先问下自己,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是个没有自信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呢?
小A说,因为在公司开会时,我总是不敢发言。这就表明小A没有自信吗?是的,小A在公开发言时是缺乏自信,但是,她跳古典舞非常厉害,在台上的她,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所以,她自信的一面,展现在跳舞这里。
所以,小A需要做的,并不是每天鼓励自己变得更有自信,而是在公开发言这个部分下功夫,如开会前先把自己想表达的罗列出来,或者把自己的观点在开会前跟前辈先取取经等。
第二,我们需要尝试发现并看到行为背后的合理性。这里指的是,我们一旦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就会对改变之前对行为做全盘对否定,或者觉得自己就是大错特错,我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等等。
比如,像上面的小A,她为什么会在开会时不敢发言呢?也许是跟她本身的性格,或者原生家庭有关。在陈海贤老师的书《了不起的我》中就有一个案例,一个女生在公司开会时不敢发言,因为她怕自己的意见被反驳,并担心会因自己提出的意见而产生冲突。
追溯到她的童年,原来是因为她小时候爸妈经常吵架,当她想劝架时,把爸爸或者妈妈一把喊住,“你别吵,坐在旁边!”那时的她,是如此渴望爸妈的争吵能马上停止啊!于是,久而久之,她便形成了渴望和平,害怕冲突的性格。
很多时候,我们平日做出的行动,就是由于长期以往的环境、性格、习惯等因素综合造成的,如果我们能追根溯源,对自己行为本身发生的原因了解得更清楚些,那么我们在做出行动的改变时,也会更加深刻一些。
第三,充分理解和尊重我们自己,再要求自己改变。很多人想做出改变时,往往会要求自己做100%的改变,实际上,这是在对以前的我们自己的一个全盘否定。李松蔚老师说,「你我身上的品质,无论看上去多么糟糕,大都有它的道理,甚至可能是一种求生机制。」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看到的「讨好型人格」,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其实这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的行为模式。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孩子都会被教导成听话,只有听话的孩子才会得到家长们的赞赏和爱。实际上,在孩子的童年时代,为了得到想要的玩具,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玩,用高分的学习成绩去应对家长,又何尝不是大部分孩子的求生机制呢?
所以,无论我们有多么糟糕的品质,没有关系,我们要不断充分地理解自己,尊重自己,每次先要求自己改变5%。当5%的改变成功了以后,它必定会想滚雪球一样,渐渐地影响其他的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