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一、态度形成:态度是如何发展的
(一)经典条件的作用:联结学习
通过将一个非条件刺激与一个中性刺激或者条件刺激联系来形成一种态度。
经典条件的作用:可以促进态度的形成,态度一旦形成,就会对行为产生影响。
(二)工具性条件的作用:“正确”看法的奖励
个体学到在他们认同的人当中,什么样的看法被认为是“正确”的并且会被接受的,得到正面结果的态度会被加强,也可能会被重复,而得到负面结果的态度会被削弱或减少。
社会心理学家在评估人们如何根据听众来调整自己的态度时用到一种方法,就是看他们根据要表达态度的对象不同,态度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三)观察学习:学习他人的态度
有时候态度的习得或表。达并不能够带来直接的回报,即态度形成的第三种途径,观察学习。
为什么我们喜欢采取别人的态度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呢?一是社会比较机制在起作用。社会比较机制是指:人们存在一种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决定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是否正确的倾向。
人们经常为了与参照群体保持看法上的一致而调整自己的态度。我们的态度受他人影响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对这些人的认同程度。
二、态度何时以及为什么会影响行为
(一)态度与行为之间的情境因素
情境对态度影响 为的程度有很大影响,同时态度本身的特点也很重要。
(二)情境约束对态度表达的影响
人们对他人的看法比他们实际态度对他们在讨论中的表现有更好的预测性。
(三)态度强度
态度是否能够预测一种持久不变的和可能存在很高代价的行为,决定于这种态度的强度。
强度包含着一种态度的极端性,对它的确定程度以及它的个体经验的相关程度。
(四)态度的极端性:既得利益的作用。
既得利益越大,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力就越大。
(五)态度确定性:清晰度与正确性的重要性
态度的清晰度:很清楚 自己的态度是什么;态度正确性:认为某个态度是否合理有效。
清晰度是说对自己的态度不会心存疑虑。
态度的清晰度与正确性的影响还与社会情境相关。态度清晰度在私人情境下比公从情境下更能预测行为。正确性在公众情境下的作用要强大一些。
态度确定性不仅对态度持有者本人有影响,还会对听众有影响。
(六)个人经历的意义。
切身经历更有说服力。
态度对行为有影响,但受很多因素制约。第一现实形势不允许我们公然表达自己的态度;第二是态度强度,这个事物是否具有既得利益决定了我们是否将态度转换为行为;第三那些清晰而又得到证实的态度比那些内心不太确定的态度更有可能影响行为;第四对你的态度对象有亲身经历的事情更能决定你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