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社群经济这么火?下面通过两个例子告诉你。
一、小米:让用户深度参与
在创立之初,小米就定位于“走群众路线”,通过为用户营造参与感,打造“100个梦想的赞助商”并借助社会化媒体形成了早期种子用户爆发。
通过论坛做口碑,找资深用户,最后选了100位超级用户,参与小米UI的设计、研发、反馈,也就是小米所谓的“100个梦想的赞助商”。
小米还会赋予用户权利——成立“荣誉开发组”,让他们试用未发布的开发版、甚至参与绝密产品的开发。给了用户极大的荣誉感和认同感,让他们投入更大的激情参与产品的升级。
此外还有线下的小米“同城会”,跟用户交朋友,让发烧友最先体验产品等等。这极大的增加了用户的粘性和参与感。
而小米会在此阶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销售奇迹。2016米粉节,小米网总销售额突破18.7亿元,累计参与人数4683万人,游戏参与10.2亿次。
小米的早期用户深度参与互动,以及线下活动运营的方式,可称得上初创建立社群模式的教科书。
二、罗辑思维:让用户成为商业节点
不少人认为罗辑思维是靠内容引流,靠广告变现的媒体平台,但罗振宇更加看重的是微信微博里的高活跃用户。
从建立社群,让人与人之间产生连接,嫁接资源,产生商机,罗振宇让每个人靠自己在朋友圈当中某一个小领域的权威和信任形成资产,借此大量的人会去重建商业文明。
这类85后白领读书人群有共同的价值观,并渴望社群中找到精神上的优越感。
罗辑思维为这群用户提供独立思考的启蒙和捷径,激发用户的动机并养成分享习惯。
罗振宇针对这个人群,进行了两方面的扩散尝试,首先是连接内部会员关系:比如举办霸王餐活动,让会员说服各地餐馆,供会员们免费享用一餐饭,借此达到传播目的。第二种则是向外部扩散。比如罗胖售书活动、众筹卖月饼活动。借这些项目,社群里的人可以对外销售商品,从中得到回报。
有内容互动也有精神上的价值输出,最后还养成了用户的付费模式,逻辑思维将社群做得风生水起,可圈可点,为很多内容平台提供了很好的转型方向。
三、好产品是设计出来的,社群也一样
社群作为一个流量运营和变现的风口,它的门槛低,接地气,更人性化,是很多个人IP以及创业者尝试的首选。
但能够将社群成功运转以及从中获得变现的案例却少之又少,更多的尝试者获得的结果是: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社群却无论如何也无法保持运作,而之前的所有努力也付之东流。比如误区有:社群一定做的越大越好;活跃度越高越好等。另外,如何定位你的社群赚钱模式?如何从0到1聚集人气?如何提升社群运营技巧和变现能力?如何让社群拥有持久的生命力?我们每天都面对大量的社群和信息,有的人手机上甚至有上百上千个社群,那么这么多的信息用户如何去删选呢?他们凭什么选择把时间花费在你的社群?这些都是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社群运营的见解,每一个社群营销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欢迎品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