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代表人物。”
上月,我去图书馆借了三本书,其中有一本《悲惨世界》(第一册),放在手头好多天了,一直没有读完。
同样是写作指导书上说,如果不会写,不妨去读经典,读名著,书中还举例说到《红楼梦》和《悲惨世界》,其它还有什么推荐数目,我已经记不清了。
我首先申明,借书在先,推荐在后。我是说看到如此推荐,纯属巧合,因为我一般也不会追热点,或者盲目跟风。我认为,吃喝拉撒是自己的事,读书更不必跟从别人的路线图。
其次,还有一个巧合。我读《红楼梦》也读得很艰难,有时只是觉得,既然开卷了,就要将这个硬骨头啃下来。到如今,我的《红楼梦》读后感才写到第五十八回,万里长征尚未过半。这不,又借来了《悲惨世界》,结果同样遭遇滑铁卢,整一个效果就是,读不懂!
我也常想,读书就像练功,由于自身功力不够,所以就读不懂名著。当然,我刚刚打开《悲惨世界》,还没有看到几篇,就是没有深入进去,尚未感受到书中的洞天。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对名著没有发言权。
单从表面上看,这本书结构很松散,像是一个一个单独的小故事。我读了开头几篇,无法归纳出主题思想。通俗地说,我压根儿就不知道作者这样讲故事,究竟想要传达怎样的信息或情感。
但是,书中的语言很有嚼劲,耐人寻味。恕我断章取义,草草拉几个段落出来,分享一下。
小城市里嘴杂的人多,动脑筋的人少,初来乍到的人就得容忍,米里哀先生也不例外。
巴蒂斯汀小姐身材又高又瘦,肌肤苍白,性情温和,整个人理想地体现了“可敬”一词的含义,因为依照世俗之见,一个女人必须做了母亲才能受人尊敬。她天生就不貌美,一生尽做善事,临老整个躯体呈现出一种洁白和清亮,年龄越大越具有我们所说的慈善之美。年轻时瘦削的身躯,到了中老年就变得透明:这种通透空灵,使人联想到天使。与其说这是位贞女,不如说这是颗灵魂。她整个人似乎是由影子构成的,仅仅略有一点肉体来显示性别,略有一点物质来容含光亮;大眼睛始终低垂,这便是一颗灵魂留在人间的缘故。
时过不久,捐款源源而来。富有的和贫穷的都来敲米里哀先生的院门,有的来施舍,有的讨施舍。不到一年的工夫,主教既成为所有善施者的司库,又成为所有苦难者的账房先生......由于下层的穷困总是多于上层的博爱,可以说钱在到手之前就已被给出去了,恰似一滴水滴在干旱的土地上,他收到钱也等于没有收到,从来留不住。
......他知道何时该开口,也知道何时该缄口。令人敬佩的安慰者啊!他无意用忘却抹去痛苦,反借希望使痛苦伟大而崇高。他常说:“您要注意看待死者的方式。不要去想尸骨要腐烂。要凝神观看,你会发现九重天上,有您逝去的亲人的生命之光。”他知道信仰有益无害。他用驯顺的人去极力劝导悲恸欲绝的人,并用仰望一颗星的悲恸去极力扭转俯视一个墓穴的悲痛。
哈哈,这哪里是摘录,简直就是抄书。其实,我也想摘录精华,可我又怕抄录少了,更加不得其要。
虽说读不懂,但我能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总是能让我们反复咀嚼,回味无穷。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前,我把读不懂写在简书,有好心的简友这样留言。
既然如此,那就接着往下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