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过去,这些话您是不是也经常说呢?
我们哪儿买的起;我们哪儿吃得起;我们怎么能和他们家比呢;你就不应该想着这东西,知道这要花掉你爸妈的多少工资吗……
它们似一把把利剑,让孩子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扼杀了孩子对未来的期待,将他们禁锢于眼前的一粥一饭。
有人或许会说,美好是用钱堆起来的,没有钱,谈什么美好?
讲真,美好还真不一定和钱相关。
过年前置办年货,超市里的车厘子普通的也要七八十块一斤,对于一般的中国普通家庭来说算是比较贵的水果。我们一家三口经过车厘子的货架时,一个小男孩儿正腻在那里不走,他不哭不闹,只是对着旁边的一对夫妻重复:“爸爸妈妈,我还从来没吃过这种水果呢。”夫妻俩对视一眼,有点为难。但犹豫了片刻,爸爸深呼吸一下说:“没吃过咱就买两斤尝尝,爸爸申请初二值一天班,就能买五六斤了呢!”
转过头,爸爸就把一包称好的牛肉放回柜台,妈妈小声嘀咕:“那可是你最喜欢的酱牛肉!”爸爸的回答很是让我触动:“我少吃一口没事儿,也不是没吃过。孩子得多见识见识,他吃过了可能觉得也就是那么回事儿,也许更喜欢吃了,但咱不能断了他想尝尝的念头是不是?”
这位爸爸口中“想尝尝的念头”,就是孩子对一种事物或者一种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很大程度上是让生活更美好的原动力。
上中学时,姐姐家邻居是一个租户,租户的老公不知道什么原因坐牢了,租户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在县城读书,老大读二年级,老二读学前班,没有老人帮忙,里里外外都是租户一个人。且不说老公坐牢这件事,单说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每天就累得不行。但租户脸上每天都挂着灿烂的笑容,每周末都带着俩孩子去吃一顿馆子。两个孩子的性格也很好,有人心存恶意逗他们,问为什么爸爸整天不在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爸爸南方赚钱去了!”
两年后租户的老公回家,全家一起搬往南方家。临走给姐姐道别,一是谢谢这几年姐姐对她的照顾,二是问问姐姐需不需要她家的一些家具。姐姐问她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她笑笑说:“孩子还小,不能让他们太早因为大人的事受欺负,我家老大一直说长大当警察,万一谁说点啥不好听的,孩子心里多难受?”
虽然后来一直没和这个邻居联系,但有这样一位把一手烂牌也能打出花来的好妈妈,他们的日子保准不会差。
小时候,对于美好的东西,我生活的那个小城镇是排斥的,起码表面上是排斥的。
谁家女儿烫烫头发、穿穿高跟鞋,就会被人指指点点说“洋性”,贬意词,意思是臭美。过份点的还会道德绑架,嘀咕人家的爸妈还穿打补丁的衣服呢,小辈倒先作起来。从小到大,我接受的都是女孩子爱美一定影响学习的思想,所以大学毕业我才开始留长发。
受影响的不止这一点,最可怕的是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自己“不应该花钱、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衣服只看打折的,长时间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风格;吃的只要能果腹就行,餐厅的环境无关紧要;家里的东西只追求有用,用坏了才扔……
这种“不配拥有美好”的心态,接触了几位讲究生活质量的朋友才慢慢转变。
其中一位朋友,他曾因为到欧洲出差,带着孩子一路游历欧洲城市,在巴塞隆拿,然后又去巴黎。一路上孩子很高兴,尤其喜欢高迪建筑展览馆。他说:“我们这代人事有贫穷基因的,没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也没见过世面。所以,一直到成年以后拚命赚钱,用物质给自己安全感。而我希望下一代人不是这样的。” 所以,他尽可能的让孩子去看外面的世界,见外面的人。他的孩子今年十岁,衣着朴素,会坐长途巴士去巴黎,也可以与人用流利英语交谈,低调而内敛。
这给了我很深的震撼...
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孩子的成长。突然发现我变成了当年的父母,我的孩子变成了当年的我,他憧憬这美好的事物,却又不敢去要求,他渴望着灿烂的未来,却被我生生拉回现实。
见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格局,经历越多,孩子就会越谈定、豁达。因为孩子每天的经历,都将组合成为他们的人生;而身为父母,我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经历。
所以,当孩子对从未体验过的事物表示出强烈的兴致,即使我们此时此刻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也一定小心呵护他们神往的心灵,正是那些或小或大的愿望,无意间拓宽了孩子的生命宽度……
不然,也不会有《中国诗词大会》刷遍朋友圈的董卿,说起“不能照镜子、不能穿衣服”的童年,即使最终收到了爸爸的道歉,内心依然遗憾无比。年轻时的见识是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在这一点上失之毫厘,足以让生活质量谬以千里。
所以我现在一有机会就带孩子去参加活动甚至假期一起出国“游学”,不是为了玩,而是让她见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让她有随时随地可以生存下来的能力。我会鼓励她博览群书,不是为了考高分,而是让她更全面更透彻地了解这个世界,未来的生活才会更加从容,更有安全感。我会带她参加各种集会,不是为了应酬,而是让她多接触人群,以后才会因为有充足的阅人的经历,而准确地识人,未来才能更精准地选择伴侣和朋友。
孩子的眼界和见识就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我们不能陪伴孩子很久,我们也不一定永远能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未来,我们的那些老掉牙的经验至多能给孩子提个醒,而不足以帮他做决定。我们唯一能帮孩子的,就是帮他开拓眼界,增长他的见识,那么他才能在自己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有能力做出选择。
没有任何选择可以百分之百正确,但只有这样,他才能对自己未来的一切际遇,安之若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