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私立学校上初二,学校的老师挺负责,孩子回家说,老师留的作业还挺多的,有时候下晚自习都写不完;周五晚上一般是4点20分下课,但是他还需要上两个小时的数学竞赛课程,从天津武清接回北京的家中也得7点40分;一般周六上午10点半-12点半是物理补习;周天上午10-12点是数学补习;他还想上英语,但是实在是没时间,就未安排;周末其他的时间,还需要写学校留的作业,紧紧张张才能完成。
梳理完上面的时间和内容,突然觉得孩子比家长还累啊,想到他周末回家,看到他刷刷手机,看会电视我还不停的催促他学习,看书,作为家长的我实在是不合格了,孩子没有时间出去锻炼和玩耍,和家长聊天的时间都不多,更多的是变成了一个学习的工具。
学习不应该是这样的一味灌输,有输入,有输出才好;也不是短时间的紧迫学习,而是终身的学习;不仅仅是在学校的学习,而应该是在大自然中,在生活中的学习。
孟子指出人要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从而让自己学有所获。知识只有学到自己内心里去,才能牢固掌握;牢固掌握,才能逐渐积累,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是日渐精熟的造诣加上经年日久的积累,造就了面对问题时的从容不迫和信手拈来,“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这里,孟子讲的两点意思十分透彻:其一,学习是出于一个人的本心,你自己的求知欲才是学习的本质。其二,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积累的素材源自各个领域,是长期伴随质变的量变,不会有一步登天和功德圆满的。知识、造诣、经验、方法,从来不局限于书本和理论。
大量社会知识、生活常识、工作阅历、人际关系,都是值得用心学习和加以积累的素材,是“左右逢其原”的必要条件。
并不是说走出象牙塔以后学习就结束了,也不是说学习就是钻研书本和考取各种证书。要学习与人相处和沟通的方法,要掌握工作、生活中的技巧,积累各个领域的知识与经验,进而增加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和对知识的感受,让自己拥有更健全的自我,成为一个人格完整、世界观架构正确的人。
学习也并不只是读书,和别人聊天的过程也能学习,参加会议、帮助他人和接受他人帮助也能学习,关心生活中的朋友、工作中的同事也能学习,甚至听相声、看电视剧还能学习。要注意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记住那些有用的理论,记住那些别人用过且成功用过的方法,去粗取精,加以效仿,学以致用。
这学习的过程会让你潜移默化地变成另外一个人,变得有技术,有责任感,有契约精神,从而得到别人和自己的肯定,增强自己的信心,最后走到哪里都不害怕。而学习的过程本身是漫长的,要克制情绪,抑制焦虑和浮躁的心性,然后就会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我希望以此来激励自己,对待孩子不要变得过于焦虑,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引导好孩子,首先让他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灌输不服输的精神,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网友评论